中冶集团企业标准Q BQ/MCC-JS-30003-2017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sponge city(试行)2017-12-19发布 2018-01-01实施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冶集团企业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sponge city(试行)Q/MCC-JS-30003-2017主编部门: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日期:2018年 01月 01日前言根据中冶集团“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战略新定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冶集团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领跑者的优势,统一规范集团内各企业在海绵城市项目中的施工行为,提高中冶集团海绵城市领域的建设水平,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特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中冶集团及全国多个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参考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中冶集团颁布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Q/MCC-JS-30001-2016)及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施工验收标准等资料。
本标准全篇共9个章节、3个附录,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渗透工程、储存工程、调节工程、转输工程、截污净化工程、质量管理验收与考核评估、附录十个部分组成。
本标准由中冶集团科技部负责管理,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负责日常管理和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22048@,以便下一版修改。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稿人、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参编单位: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艾庆华呙于平任小梅陈虎张秀刚李文兵杨胜文韩刚平陈晓伟胡艳靳生斌张培标胡恩玮谭斌张浩刘北贤蒋新建何兆芳王永超冯振鹏候振斌罗建勋冯桢褚丝绪主要审稿人:叶春杨德志胡伟山沈勤张欣邱成魏冬胡云洁谭志斌金仁才魏奇科主要审查人:郭启蛟(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徐振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闫琳(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万碧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王建龙(北京建筑大学)余洁(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华敏玉(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6)4 渗透工程 (8)4.1 透水砖路面 (8)4.2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11)4.3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15)4.4 绿色屋顶 (23)4.5 下沉式绿地 (28)4.6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32)4.7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33)4.8 渗透塘 (35)4.9 渗井 (37)5 储存工程 (40)5.1 湿塘及雨水湿地 (40)5.2 蓄水池 (42)5.3 雨水罐 (51)5.4 雨水模块 (53)6 调节工程 (56)6.1 调节塘 (56)6.2 调节池 (58)7 转输工程 (63)7.1 植草沟 (63)7.2 渗管/渠 (65)7.3 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68)7.4 虹吸(压力)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72)7.5 屋面集水沟和溢流口 (77)8 截污净化工程 (80)8.1 植被缓冲带 (80)8.2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81)8.3 人工土壤渗滤 (84)9 质量管理验收与考核评估 (87)9.1 质量管理验收 (87)9.2 质量评估与考核 (90)附录A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一览表 (93)附录B 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94)附录C 常用规范名录 (100)1 总则1.0.1为推进、指导和规范中冶集团所属企业在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管理,规范施工技术,统一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1.0.2海绵城市项目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要求进行,在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征得相关人员同意后,可以按照本标准提供的指导意见进行。
1.0.3海绵城市项目验收时,除应对单项工程进行验收外,还要评估整个项目或整个片区项目的效果,便于集团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实施和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
1.0.4本标准适用于中冶集团所属企业在全国各地新建、改建、扩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施工、验收。
1.0.5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现行标准、规范、导则。
2 术语2.0.1 海绵城市sponge city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渗水、滞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2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0.3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 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0.4 雨水储存stormwate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2.0.5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2.0.6 透水砖路面permeable brick pavement具有一定厚度、空隙率及分层结构的以透水砖为面层的路面。
2.0.7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允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
2.0.8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允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
2.0.9 绿色屋顶green roof表面铺装一定厚度滞留介质,并种植植物,底部设有排水通道的屋面。
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
2.0.10 下沉式绿地depressed green space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2.0.11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measure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
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不换土)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换土)。
2.0.12 渗透塘infiltration basin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
2.0.13 渗井pits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
2.0.14 湿塘wet pond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以雨水作为其主要补水的景观水体。
2.0.15 雨水湿地rainwater wetland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的、由饱和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和水体等组成的复合体。
2.0.16 蓄水池reservoir具有雨水储存功能和削减峰值流量作用的集蓄利用设施。
2.0.17 雨水罐rain water contain也称雨水桶,是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2.0.18 调节塘regulating pondage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的一种雨水调节设施。
2.0.19 调节池regulating pool用于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的一种雨水调节设施。
2.0.20 植草沟grass swale一种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
2.0.21 渗管/渠infiltration 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2.0.22 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Semi pressure roof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设计流态为无压流和有压流之间的过渡流态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2.0.23 虹吸(压力)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siphon type roof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设计流态为水一相有压流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2.0.24 屋面集水沟与溢流口roof gulf and the overflow mouth屋面集水沟包含天沟、边沟、檐沟,溢流口是指为确保集水沟排水安全的必要措施,限制液位超限设置的泄流管口。
2.0.25 植被缓冲带vegetation buffer坡度较缓的植被区,通过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的设施。
2.0.26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early rain flow facilities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的设施。
2.0.27 人工土壤渗滤设施artificial soil infiltration facilities通过植被、土壤渗滤的多种理化反应后,使得出水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的雨水设施。
2.0.28 转输工程transport engineering可收集、输送和排放雨水的设施。
3 基本规定3.0.1 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应具备合法的施工资质及资格。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施工人员应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或具有施工经验,能正确理解海绵城市的理念。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应遵守施工技术标准;应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
3.0.2 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文件、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界域内地上、地下管线等建(构)筑物资料,工程水文地质资料等踏勘施工现场,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3.0.3 施工前应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与要求,有疑问或发现差错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需变更设计时,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经相关单位签字认定后实施。
3.0.4 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计划,进行危大工程辨识。
关键的分部(分项)工程和专项工程在施工前应单独编制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制危大工程专项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应重新审批后实施。
3.0.5 工程所用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