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1期 河 南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2年 3月 V o l.30 N o.1 Journal of H enan V ocati on-T echnical T eachers Co llege M ar. 2002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①史保金(河南职技师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分析了企业管理方式经历的三个阶段,阐述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深入探讨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和功能,对提升现代企业管理层次和品位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82X(2002)012009020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相应地发生着转换。
与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相对应,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过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三个阶段。
企业文化管理是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它以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比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显著的个性特征。
因此,在分析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和功能,对改善我国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成熟与否,首先要看它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晰。
为了阐明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有必要弄清与文化管理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管理等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
文化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自从有了企业就产生了企业文化。
但是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实证分析和科学揭示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对企业文化的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括,并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进行了界定。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企业文化》一书的作者迪尔和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对公司员工具有重大意义。
美籍日裔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则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是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
总之,西方管理学大师强调企业文化是一个包含了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
国内企业文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与物质文化紧密相连的精神现象;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合;还有的学者则把企业文化概括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
总的来说中西方企业文化学者都是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来为之下定义的,而没有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之进行概括。
实质上,企业文化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我们将通过文化管理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比较入手,从人性假设、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三个方面来概括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
经验管理把人看成“机器人”,它以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直觉为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短期的局部利益为直接目标;科学管理把人看成“经济人”,它以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主要措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企业文化管理把人当作复杂的“伦理人”和“社会人”,把树立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仪式作为主要手段,以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可见,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组织形式,以“社会人”、“复杂人”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以企业文化诸要素为手段,以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①收稿日期:2001211227.作者简介:史保金(19632),男,河南卫辉人,副教授。
2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企业文化管理是在扬弃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其深刻内涵表现在以下特征之中。
2.1 文化管理是一种软管理1981年,美国管理学家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在其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了一切成功企业必须具备的“7s”模型,这一模型经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专家们加以完善并广泛推广,因而在国际上也被称作“麦肯锡7s框架”。
企业管理的7个s因素是指:战略(strategy)——指企业的资源分配和获取资源的计划和行动;结构(structu re)——指职能和权利使用问题;制度(system)——指程序的报告和会议形式等;人员(staff)——指企业内重要人员类型的“履历方面”的描述,如企业家、工程师、工商管理硕士等;作风(style)——指企业主管和主要负责人员的行为方式,也包括企业的传统精神风貌;技能(sk ills)——指主要人员和整个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干和能力;崇高目标(super o rdinate goals)——指企业籍以统领和凝聚全体员工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企业管理的7s因素中,结构、战略、制度属于企业管理的硬件,这类硬件在科学管理时代就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并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被称作硬管理。
硬管理是指在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制订严密的生产经营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严格的符合工作生产要求的规章制度,然后由管理者监督计划的执行,维护机构的运转,保障规章的遵守。
可见,硬管理十分强调规章制度、行政命令、数据、表格、模型等外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相对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所强调硬管理是一个进步,使企业由“人治”进化为“法治”,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然而企业管理制度再详尽、再科学,也不可能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在,钻制度的空子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为防止职工钻空子,把制度定的细而又细,则从条条框框出发而失去了灵活性和应变力,员工就成了机械的人,成了干活的工具,这样就会使员工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越严的制度就越难实施,效果就越越差。
企业文化管理除了重视上述3个硬性s因素外,还十分强调4个软性s因素的重要性,积极推行柔性管理,这就是文化管理比科学管理进步的地方,软性管理充分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强调员工的精神状态、文化素养、企业认同感以及团结互助、整体协调的精神;实施全员动员,增强忧患意识,群策群力共同承担企业的负担,努力使企业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充分调动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创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增强竞争力、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在没有任何企业资源差异的情况下,能产生差异很大的经营效果的管理。
在硬件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优越的软件因素。
图1 72S变量图企业文化管理并不排斥管理的硬件,而是在加强硬件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充分依靠在企业内居于核心地位的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看似无形,却具有强大的约束、凝聚和统领作用,它是企业的灵魂。
价值观这种管理软件的作用在下面的“72s变量图”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见图1)。
2.2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多样性(或差异性)科学管理以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作为特定的管理对象,并通过制定纪律、制度来明确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
因此,不同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资本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正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管理接轨的重要原因。
文化管理以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的文化为管理手段和工具。
由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刻板和单一的,这就决定了文化管理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首先,不同民族的文化管理具有不同的模式。
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形成了各民族特定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伦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传统精神等。
这种民族的特殊性和个性综合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在企业管理上,使企业形成了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管理模式。
美国的个人主义传统,日本的“效忠”精神,对美日文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具19第1期史保金: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有重要影响。
其次,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管理也存在差异。
由于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政治、环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文化或社区文化,如我国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闽南文化等,社区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将会造成严重影响,最终直接制约文化管理模式的形成,这正是有的地区文化管理比较先进,有的地区文化管理比较落后的原因。
第三,不同行业甚至相同行业的文化管理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不同,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文化管理模式,农业企业的文化管理不同于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的文化管理与第一、第二产业明显的不同。
既是在相同的行业甚至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由于地域文化、企业家个性和职工素质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管理模式。
同是生产电冰箱,海尔推出的是感情管理,“真诚到永远”是海尔取信于消费者的感情纽带,新飞则以“关切民生”为己任,科技立业、保护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
文化管理的多样性,使文化管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是各企业依靠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前提。
2.3 企业文化管理发展过程的渗透性不同企业文化管理的差异性总是相当的。
企业文化管理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普遍性的进化过程,又是各企业文化管理特殊性之间的相互渗透过程。
从前者来说,各国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都在各自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着,企业文化管理也随着这种发展进行着自己的进化;从后者来说,各个企业文化管理的形成过程都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这是传统文化基因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继承和遗传,而且决不会固守在自身企业的范围之内,它将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运作,各企业文化管理的锋芒将无形地射向四面八方,影响并渗透到其它企业的文化管理之中,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加快了文化管理渗透的速度,而且拓展了渗透的空间,各企业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之中扩展和创造自己的文化管理模式。
因此,各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既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又具有各企业共同的文化特征。
企业文化管理发展过程的渗透性导致了各企业文化管理的共同性,这是企业之间相互借鉴文化管理经验的理论根据。
另外,企业文化管理还是企业职工人人参与的自觉管理。
科学管理是一种被动管理,它是通过管理者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每一个职工的岗位职责,规定他们应该干什么,每一个职工只能在自身职责的范围内消极被动地照章行事。
企业文化管理则是一种自觉管理,每个人都在“人人受尊重,人人被尊重”的环境中自觉地参与管理,每人既是管理者,同时由是执行者。
这种管理有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1] 应焕红.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8298.[2] 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242247.[3] 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88298.[4] 范 周.企业文化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82294.[5] 潘承烈.中日企业文化荟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21227.[6] 文章化,侯书森.人本管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17223.[7] 黎永泰.企业文化管理初探[M].管理世界.2001,(4):1632172.29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