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四、临床表现
(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突然记忆丧失,通常是重要的近期事件,一
般围绕令患者痛苦的创伤性事件。

突然缓解,很少复发。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开始无目的、无计划的
漫游。

漫游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
表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

4、分离性恍惚状态与分离性附体状态(dissociative trance and possession)恍惚状态为
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患者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有反应。

附体状态也就是鬼体附身。

5、分离性木僵状态(dissociative stupor)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较深的意识障碍,其行
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一般10分钟可自行缓解。

6、分离性情感爆发(dissociative emotional outburst)常在遭受精神刺激时突然发作,
哭喊、捶胸甚至撕衣毁物,具有表演色彩,10分钟可自行缓解,事后部分遗忘。

7、分离性假性痴呆
(1)Gansre综合征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的、非器质因素的智力障碍。

(2)童样痴呆(puerilism)天真幼稚的表现
8、分离性运动障碍(dissociative motor disorder)
(1)分离性抽搐无口舌咬伤,亦无大小便失禁,作时没有脑电图改变。

(2)分离性瘫痪单瘫、偏袒或截瘫
(3)分离性肢体异常运动
(4)分离性立行不能
(5)分离性缄默症、失音症
9、分离性感觉障碍(dissociative sensation disorder)
(1)分离性感觉缺失
(2)分离性感觉过敏
(3)分离性感觉异常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检查正常
(4)分离性视觉障碍表现为失明
(5)分离性听觉障碍失聪或选择性耳聋
(二)特殊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性障碍(mass dissociative disorders)
2、赔偿性神经症(compensation neurosis)
3、职业性神经症(occupational neurosis)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五、治疗与护理
分离性障碍的症状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位置。

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禁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2,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3,以消除实际症状为主。

(一)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特别适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
(1)觉醒时治疗
(2)催眠暗示
(3)诱导疗法
2、个别心理治疗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赢的患者信任,
稍加诱导,既不附和,也不批评。

3、系统脱敏治疗法
4、分析性心理治疗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感觉、运动障碍
5、家庭疗法
(二)药物疗法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或兴奋躁动的患者,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或给予地西泮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三)如何护理?
1,帮助患者对疾病自身有正确的了解,了解本病完全能够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

2,正确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

3,患者平时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4,正视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并且有意识地克服某些性格弱点。

5,做好患者周围人的工作,向他们介绍本病特点,解除对疾病的顾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