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古诗为证组图古代Taxi(出租车、计程车)——记里鼓车。

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

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

出租车啊!还能记历程,按公里算钱。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

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

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

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

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河南唐河汉墓中出土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汉代辎车魏晋时期偏幰牛车唐·阎立本《步辇图》明代轿车《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动得以进行。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

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主要使用的就是木撬,前面绑上长长的拉绳,用人或牛拖拉。

为减少木撬与地面的摩擦力,在前面抛洒尼罗河中的湿泥,或某种油脂,起到润滑作用。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河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

古代航海者和渡江河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随风飘流,不仅艰险至极,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而且水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囿于古人交通工具的简陋,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是一种“生死离别”。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则全程记录了李白乘舟出行的的情景。

至于《吴门道中》: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说明了要乘船出行的愿望和情形)。

古代的人民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发明并改进已有的交通工具。

车辆和船舶的种类愈来愈多,运行速度愈来愈快,负载的重量也愈来愈大。

另一方面,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

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因为马的速度快,还可以被人骑乘。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别。

沙漠之舟——骆驼是西北地方常见的运输工具。

在河汊交错的江南,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西南地区,一种古老而以人抬杠的竹制交通工具——滑竿仍广为使用。

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日趋普遍。

古代出行工具之一:马。

马,草食性家畜。

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

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春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类似还有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乘马出行的场景。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

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过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

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

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

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

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

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

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

无胆囊,胆管发达。

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

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

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

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

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马易于调教。

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

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

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中国古代古人的出行速度中国马的极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中反映出来:一日夜200到250公里。

但这并非最快的速度,古波斯的驿站制度非常出色,希罗多德对于这种驿站制度有下述的描写:任何人的旅行都不可能比这些波斯使者更快。

这整个架构都是波斯人的发明,其方法是这样的:沿着道路全线上都设有驿站,一人一马每天规定要跑一定的距离,不受雷雨、冷热、黑夜的影响。

这样传送下去,好像希腊人的火炬接力赛跑一样。

波斯驿站距离大约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距离总长2400多公里,步行需90天左右,波斯帝国的信使却只用7天就能跑完全程,平均速度一日夜近350公里。

驿站制度每隔一段里程需更换人马,远非部队行军可比。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令“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

太子(李)…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

能把皇家近卫骑兵跑散大半,这应该是骑兵的最大速度了,不过这个速度是逃跑,部队也跑散了,算不上行军速度。

三国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

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

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

”(《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远距离行军加上超机动性,难怪蒙古军队能席卷亚欧。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

绍兴10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500多里以外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

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300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

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90公里左右。

南宋绍兴11年正月金国大举进犯淮西,高宗赵构发十万火急军令十五道命岳飞兼程增援。

首道金牌正月29日从杭州发出,2月9日岳飞接到军令,11日岳家军8000精起兵出发,经舒州赶往庐州。

行军路线绕过大别山,经山南麓路线距离大约为380公里。

2月20日张俊军收复庐州时岳家军并未赶至,岳飞还是通过信使才知道庐州已在宋军手里。

若以实际路程450公里,岳家军骑兵速度每天不到40公里。

近年来网上文章不少推崇明末的关宁铁骑,袁崇焕复出后,在辽东练兵十余万,有马八万余。

在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中,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攻入喜峰口。

次日,袁崇焕在宁远得警,十一月初九,袁崇焕率兵至蓟州。

宁远距离蓟州300多公里,10天的时间,关宁铁骑每日夜行程也不足40公里。

在袁崇焕得到清兵越过蓟州直扑北京时,袁崇焕也急驰北京。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到:(袁崇焕5000骑兵)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金庸这里把距离夸大了,蓟州到北京90公里左右,即使算实际路程,“关宁铁骑”日行也不会超过60公里。

当然直接比较速度并不公平。

波斯驿使的高速度只能在特定的路上才能作到,宋金牌则需翻山涉水、穿越市镇,若送至敌前部队如岳飞驻地堰城,最后的几百公里不会设立驿站。

蒙古骑兵有副马,甚至三副马四副马,可以换骑。

不过还是可以看出中原骑兵与著名的游牧骑兵部队有不少的差别。

中国古代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简史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先秦时期用车等级区分严格周王拥有五种豪华专用车车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却几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其实,在古代更是这样,“有车族”代表的是贵族。

在先秦时期,最能显示身份的是“路车”。

路车是先秦时期周天子及王后乘坐的车。

路车也叫辂车,“辂”是绑在车辕上用来牵挽的横木,其驱动方式是,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

据《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依据装饰材料的不同,路车共有五种车型,称为“王之五路”:玉路,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皆以玉为饰;金路,车材之末皆以金为饰;象路,车材之末皆以象牙为饰;革路,用皮革包裹车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木路,无前面四种装饰材料,仅加漆。

从上述可以看出,路车制造工艺考究,装饰豪华。

后来周王将之当做重要待遇,赠给诸侯和宗室贵族、亲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后也有专用豪车,款式同样有五种,称为“王后之五路”: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

其中的辇车,系人力牵引的小车,这从“辇”字的结构上就能看出来:两“夫”拉一“车”。

先秦时,贵族一般还拥有“田车”,就是打猎时的代步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