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浙贝母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列为中品。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有38种,其中《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8种,非药典收载的有30种。

临床应用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成分有浙贝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芬、贝母定、浙贝母甙等,以干燥鳞茎入药。

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被列为“浙八味”之首。

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疗痈疖肿毒等功效。

又据《中药志》记载:贝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功能。

用于痰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疠、疮疡肿毒。

本论文主要从栽培、组织培养、生长发育机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浙贝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浙贝母栽培组织培养化学药理浙贝母,我国五类贝母中的主要一种中药材。

其鳞茎具有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

本文主要从从栽培、组培及化学等角度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1.栽培1.1 植物特性浙贝,母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

花下垂,钟状,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6片.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个。

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

花期3月一4月,果期4月一5月。

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

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

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

在浙贝母产区L0月中旬开始种植,10月下旬鳞茎丌始发根,12月下旬芽长约2厘米,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F甸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

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种子成熟,5月上中旬全株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

1.2 生长特性浙贝母喜温凉气候,主产区年平均气温16.2℃,最高38.7℃,最低一8.8℃。

平均地温6—7℃开始出苗,根的生长要求地温7-25。

C之间,以15℃为最适。

地上部生长发育的气温范围在4-30。

C之间,一3℃植株受冻,30 9C以上植株顶部枯黄。

在5厘米土层下日均温度i0-25。

C,鳞茎能正常膨大,高于25℃则休眠。

6-28。

C气温下都能开花,但以22。

C 最为适宜。

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鳞茎不能发根,土壤含水率低于6%时植株不能生长,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率为20%一28%。

最适的土壤PH值为5—7。

土质及干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能散为好。

1.3 栽培技术浙贝母栽培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栽培经验为:培育好种用鳞茎,适时播种,台理密植,多施基肥,适时追肥及中耕除草等。

80年代初,浙贝母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种用鳞茎采取异地集中过夏;水旱轮作,园地制宜。

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土壤消毒等。

后来崔培章发现地膜覆盖有增产作用。

并研究了浙贝母的氮、钾吸收特点。

表明以中低氮(7~11.5kg/亩氮)与低钾(205.5kg/亩K2O)配施教果较好。

氮肥接出苗期、齐苗期和现蕾期3次施人。

钾肥主要在现蕾开花期施人较好。

刘田才等也进行了塑料棚栽培浙贝母的研究,发现出苗期提早。

枯萎期延迟。

主、副杆生长旺盛,光合产物积累丰富,鳞茎产量提高。

1.4 繁殖方法浙贝目前生产中采用无性繁殖,种子繁殖太慢。

1.4.1 鳞茎繁殖:9~10月上旬,将种子田里的浙贝挖出来,选种鳞茎。

种子田的鳞茎选择的标准是鳞茎直径3-5厘米(0.5千克有16个左右),鳞瓣紧密抱合,芽头饱满,无损伤和病害,边挖边裁,其他号的贝母暂时在室内存放,厚度5厘米【1-5】。

栽植方法:浙贝母种子田的栽培,株行距大小主要是根据种鳞茎的大小而决定。

种子田要深栽一些,栽浅了,鳞茎抱合不紧,易伤芽,10~15厘米深,种子大深一些,种子小浅一些,商品用栽要浅一些,否则鳞茎长不大。

株距按12厘米把种子均匀排在沟内,芽向上,栽到边上种要深一些,以免雨水冲刷露出来,栽一行盖一行。

1.4.2 种子繁殖:要经过4~5年,繁殖才达到2号、3号鳞茎大小。

种子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殖提高繁殖率,节约大量的药材,但种于繁殖时间太长,绝大多数采用无性繁殖。

1.5田间管理1.5.1 中耕除草:重点放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的前期进行,栽后半个月浅除一次草,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并和施肥结合起来。

在施肥之前要除一次革,使土壤疏松,肥料易吸收。

苗高12~15厘米抽薹,每隔15天除草一次,或者见草就拔,种子田5月中耕一次。

套种作物收获后,施冬肥很重要,用量大,浙贝地上部生长仅有3个月左右。

肥料需要期比较集中,仅是出苗后追肥不能满足整个生长的需要,而冬肥能够满足整个生长期,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因此冬肥应以迟效性肥料为主【6】。

1.5.2 灌溉排水:浙贝从2~4月需水多一点,如果这一段缺水植株生长不好,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影响产量。

整个生长期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但北方春季干旱,每周浇一次水,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

1.5.3 摘花:为了使鳞茎充分得到养分,花期要摘花,不能摘得过早或过晚。

当花长2~3朵时采为合适。

1.6 病虫害浙贝母在大田过夏期间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长期连作,导致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软腐病等浙贝母主要病害日益突出,危害加重【15】。

1.6.1 灰霉病浙贝母灰霉病,俗称“早枯”、“青塌腐”、“眼圈病”,是浙贝母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叶、茎、花、果实均能受害,以叶片的症状最为显著。

叶片染病,有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状物。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 (Berk.)Cooke 侵染所致。

以越冬回升后,菌核萌发,产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植株上,萌发后侵入叶片。

经数日潜育后,在叶表形成病斑。

4 月上旬气温达19- 23C,如遇雨天,有利于孢子的产生和传播,病斑数激增。

4 月下旬温度达20C左右,倘若连续数天阴雨,天气闷热,5 月上旬发病株率往往可达100%,造成叶枯,田间成片发病。

连茬、低洼田块、种植密度过大、湿度重、植株生长不良等情况下均易发病【9】。

1.6.2 黑斑病浙贝母黑斑病,是浙贝母的重要病害,在田间常与灰霉病混合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

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iss.)KeissIer. 侵染所致。

在浙江常年于3 月下旬开始发病,直至植株地上部分枯死。

如在清明节前后春雨连绵,病害则加重危害。

一般多雨年份发病重【17-18】。

1.6.3 干腐病浙贝母干腐病可在田间发生,也可在贮藏期发生,但以田间发生的损失较大。

有时可与细菌性软腐病混合发生。

被害鳞茎呈“蜂窝状”,或呈“青屁股状”,鳞茎基部或侧面表现青黑色斑,或腐烂成黑褐色至青色大小不等的空洞。

鳞茎维管束被害,其横断面有褐色圈。

发病轻的仅见粗糙变色斑。

带菌的种鳞茎常不能出芽或长出黄弱的植株,甚至枯死。

在植株生长后期,病害能从母鳞茎蔓延到子鳞茎【21-23】。

1.7 综合防治措施1.7.1 合理选地宜选择向阳、干燥、排水良好、近年未种过贝母的沙壤土种植。

1.7.2 实行轮作套种实行不同作物轮作、水旱轮作2 年以上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与玉米、大豆、瓜类等作物合理套种,创造阴凉环境条件,以利于其越夏。

1.7.3 种鳞茎处理播种前剔除有病的鳞茎;种茎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10-15 min,捞起晾干后播种。

2. 组织培养2.1 外植体的消毒戴德吉等HJ对浙贝母外植体的最佳消毒处理方案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取部位为材新鳞茎鳞瓣切片,采用自来水冲洗→漂白粉饱和溶液浸泡15 min无菌水冲洗3次→无菌水浸泡10~15 min处理,消毒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8%)。

取材部位以新鳞茎最佳,且取材时间必须在活动期间进行,而且地上生长期比地下生长期更好。

对于消毒剂的选择,漂白粉饱和溶液对表面菌、皮层潜伏菌、极易腐烂的浙贝母都比较有效,且对材料的损伤相对小,而重金属类消毒剂易残留在材料的组织上,对材料的组织损伤较大【8-9】。

2.2 外植体的取材部位外植体取材部位直接影响其发生率,其主要与鳞茎的活力有关。

戴德吉等HJ的研究表明,以新鳞茎最佳(其中又以新鳞茎鳞瓣切片和盘切片最佳,发生率为67.5%~82.5%);其次为失新鳞茎心芽和心芽苞片,发生率为47.5%~55.0%;种鳞茎较差,地上各部位不能作为组织培养材料。

另外,取材时间应在活动期【12-13】。

2.3 激素组合合适的激素组合配比,可使试管小鳞茎打破休眠,直接进入新的营养生长期。

刘秀莲等bJ的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激素组合的浓度和种类均明显影响其培养结果,在浙贝母小鳞茎切片培养中,以MS+2,4-D2.0㎎/L+NAA 1.0㎎/L的效果最好。

2.4 培养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苏新研究了不同光暗条件和温度对浙贝母种胚离体培养的影响,认为浙贝母种胚以先暗培养一段时期再转为弱光培养萌发率高,暗培养30d比15 d好;在15、20℃萌发率分别为45.1%和19.7%,5℃时最差。

一般培养50~70 d后长出愈伤组织【22】。

2.5 浙贝母鳞片细胞休眠解除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有研究发现,浙贝母休眠解除后,鳞片近轴面表皮附近的几层细胞首先降解。

鳞片细胞休眠解除前后,鳞片上首先降解细胞的超微结构在鳞茎休眠解除前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其降解做好了准备。

【25】与休眠状态时的细胞相比,解除休眠后的细胞中颗粒和丝状物的数量明显增加,一些细胞中出现了复杂的膜结构。

线粒体的数目增加,常聚集在细胞核和细胞壁旁,胞间连丝的直径也略有增加。

休眠解除前后的细胞中,常可见到各类囊泡、多泡体与壁旁体,一些小囊泡正在进入细胞中。

【27】上述现象表明两种时期浙贝母的细胞间都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2.6 浙贝母的微型无性繁殖目前微型无性繁殖方法也开始运用于浙贝母的组织培养中。

微型无性繁殖过程是从选择植物繁殖体开始,分生组织经灭菌后,置入能保障其生长和形成原始微型芽的培基层(矿质盐、维生素、泉水、碳水化合物、琼脂)中,然后进入微型芽繁殖阶段,即可获得大量的微型芽,再进行试管苗的生根和对土壤的适应。

【30】微型无性繁殖方法非常有利于浙贝母快速繁殖和病毒的脱离,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3.生长发育机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少,1966年冯成汉等发现浙贝母鳞茎夏季有很长的休眠期.1~l3℃低温可以打破休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