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T30):1、按照文献,它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
从比较狭义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3、文化内在和外在的特点: 它的外在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它的连续性;三是它的包容性;四是它的多样性。
4、相传皇帝时代已“画野分州”至尧时分为“十二州”,《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幽﹑并、营).5、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
到了东汉末年,部州最终居于郡县之上,成为州、郡、县三级政区。
(3)6、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zhuanxu)、帝喾、尧、舜为五帝。
“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意是“王的称号”。
(8)7、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
(其反映了母系氏族)(2)8、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至于女子,他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女子无氏)(2)9、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10、《说文解字》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6)1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2)12、“经学“是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先秦时的著作。
(6)二:名词解释(20分)41:佛教:佛教在我国又叫“释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创立。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有了突出发展。
隋唐两代,特别是在唐代,达到了发展的高潮。
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基本教义是: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八苦”。
寺庙大多建在幽深的山林里。
2:道教(正一道):是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上清、灵宝、茅山等派形成的一大教派,保留了符箓派的许多特点。
该派以江西的龙虎山为传教基地,历代天师均为张道陵后裔,唐宋以来,受到皇室尊崇。
元大德八年,第三十代天师张与材受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这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天师世袭,明代很盛。
3: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三大宗教。
教徒称为“穆斯林”。
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流行于亚洲、非洲。
教义集中在《古兰经》里。
基本信仰是“六大信仰”,教徒必须做“五功”。
大约在唐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4.封建统治者如何尊师重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很重视教育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高全社会尊师。
影响了社会风气,形成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②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5:说文解字东汉的许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由此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体例是先列篆文。
6:释(宗教角度)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宗教,在我国叫“释教”,一般视为佛教。
管和尚又称“释子”。
1、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①形与神的问题。
注重气韵和神似,表现对象物的形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所以艺术上常讲“形神兼备”。
②诗情与画意。
是民族艺术的传统特色。
情指情趣,意指意境,是艺术家们与自然想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成为传统美学艺术标尺之一。
③心师造化和迁想妙得。
指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心师造化”就是以造化为师,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客观事物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源泉,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客观依据。
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艺术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④六法与四格。
“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四格”,即“逸品”“神格”“妙格”“能格”。
⑤南宗与北宗。
这是在佛教南北禅宗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画理论。
他只是讲了两种不同的画风,而不是不同的画法。
用南北二宗来区别中国山水画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2、宋元明清四代书法的特点宋代:盛行帖学,书法艺术不甚景气。
因翻刻走样,难得真谛,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创新。
宋人习书,以帝王好恶和权臣书体为转移,也很难有独特的发展。
元代:书法越两宋而直承晋唐,故出现了赵孟頫这样的大书法家。
成为可与“颜、柳、欧”并称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并独占元代书坛。
明代:书法从总体上看有如江河日下,字都写得呆板齐整,缺少神气,形成所谓“台阁体”。
“董、米、邢、张”被称为晚明四大家。
清代:书法中兴,力图摆脱帖学的影响,于是极力推荐“碑学”,前期重帖学,书法很不景气;后期重碑学,注重了继承与革新,突出了个人风格,因而出现了新的局面。
3、韩非子韩非著《韩非子》。
商鞅主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慎到则主要讲“势”。
韩非则讲三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
“势”即统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主张重刑而少赏。
认为礼教、仁义,及人的感情都破坏“法”的尊严,斥责儒家“以文乱法”、墨家“以武犯禁”。
法家思想,实际上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1: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四个特点①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
所谓“抬粱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
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②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
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③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
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④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
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
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2:六个阶段。
①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为成型期。
其显著特点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
②从秦汉到三国时期为成熟期。
其特点是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
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秦始皇时修建的阿房宫、三国时曹操建造的铜雀台等,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吸收期。
其特点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如《洛阳伽蓝记》所记载的那样。
④隋唐两代为高峰期。
其特点是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比如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建筑规划影响了渤海国和日本。
从现存遗迹来看,各种建筑的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⑤宋元两代为转变期。
其特点是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时那种恢宏气势,但是显示出某些变化。
同时,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街坊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都城那样。
⑥明清两代为渐进期。
其特宫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态,可见体现在建筑形势中的封建意识已经积淀为一种心理定势。
但在同时,不同地区的民用建却在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方的大型宅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五:分析题:(14分)绘画艺术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
(中外对比)从艺术特征上讲:西洋画注重“形似”,以写生为主。
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
在构图时,中国画特别讲究“立意”。
在色彩的运用上:西洋画大多是依据一定的光源,表现客观事物的色彩变化,明暗的对比教强烈,感性的描绘比较突出。
中国画运用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事物的特征,并不依照自然的光源,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和气氛,有时采用非常鲜明的对比色,形成所谓的工笔重彩。
在画法上:西洋画注意描写对象的比例,高低远近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中国画只注意线条的运用,以线条的疏密、繁简、曲直、刚柔来体现画中丰富的韵律节奏,造成一种空灵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论的主要问题有:①形与神的问题。
注重气韵和神似,表现对象物的形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所以艺术上常讲“形神兼备”。
②诗情与画意。
是民族艺术的传统特色。
情指情趣,意指意境,是艺术家们与自然想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成为传统美学艺术标尺之一。
③心师造化和迁想妙得。
指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心师造化”就是以造化为师,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客观事物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源泉,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客观依据。
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艺术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④六法与四格。
“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