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全球新闻传播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作者:李彬
1、Page 10
现代史学的一大趋势,是向文学靠拢或回归。

历史与文学的联系本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史传往往具有鲜明生动的文学意味,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妨当文学作品看待:如《史记》等。

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历史学著作一直有两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一种主要是学究式和股东式的,另一种则本质上是文学式的。


2、Page 22
前三节小结:英美法三国革命犹如一部主题连贯的奏鸣曲。

其革命报业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条生死攸关的战线,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这里殊死搏斗。

第二,在宣传鼓动方面,报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大革命营造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对激发广大民众的斗争热情,促使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也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第三,革命报业都将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当成首要任务之一。

3、Page 56
美国的三大便士报线索:煽情主义——客观真实——道德关怀——新闻纯正、议论平和
4、Page 77
法国报刊两大特色:英美报刊比较追求新闻性与商业性,法国报刊比较突出政论性和文艺性。

不过法国商业报刊与英美商业报刊在以廉价面目出现这一点是相同的。

5、Page 80
而正是现代印刷媒介的普及与发展,为这种民族国家的想象提供了可能。

正是由于报纸、杂志、书籍以及随后的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达,人们才可能将互不认识大的人想象为声气相通的同胞。

按照黑格尔的形象说法,读报就像现代人的晨祷。

读后感:
方汉奇老先生评价这本书时说:“本书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而不失深入细致的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副有机的而非机械、整体的而非割裂的、联系的而非分离的全球新闻传播史。


这本书通过具体史实,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各种板块,比如总结一个报人的板报思想,经营理念等等。

而且对一些事物的划分不是通过事件和空间等物理维度,而是有自己划分的标准。

他就会新科技的发展划分为草根阶段,精英阶段。

这种划分形式很新颖。

在新闻学界和业界,有一种轻视新闻理论学习的观点,认为新闻无学,对于新闻史的轻视,更是其重要代表。

本书的开头不吝篇幅,对这种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蔡元培曾明确提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转型期社会上普遍的功利心态在大学校园里显现无遗,考试是为了学分,学分是为了毕业,毕业时为了工作、挣钱、做官。

反思一下,社会上的“大学无用论”和“新闻无学论”如出一辙,如果为了挣钱,完全可不必上大学。

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用金钱来衡量学识的价值,实属荒谬。

回到新闻史的教育来说,新闻史的教育不但必要,而且应该提到很重要的位置。

就像一个人必须拥有记忆一样,新闻从业者也应该有其自身的“记忆”即新闻史,这是一项关乎新闻业何去何从的问题,新闻理论包括新闻史的教育,是新闻专业化、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

虽然我国的新闻教育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与其他人文学科绝缘的“闭门造车”倾向,但轻视新闻史,无异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轻理论,则是实用主义至上带来的功利心作怪。

如今的新闻界,收功利环境的影响,一味追求发行量和视听率,却忘了社会主义新闻业应有的责任和地位。

反思一下,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更需要我们漫漫求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