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822125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选修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授 33 学时实验 15 学时习题 0 学时总学分: 3 开课学期:七
适用专业:小教专业先修课程:教育科研方法后续课程:无大纲执笔人:王雅丽参加人:胡志海大纲审核人:胡志海
编写时间:
一、课程简介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和重要,被列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必(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具体应用两大部分,具体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最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包括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类基础教育测评两大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涉及学科测评、标准化考试、智力测验、学生学业评价、学生品德测评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总之,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指导其学习和工作。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般原理和方法。
掌握编制测量量表的方法和步骤。
掌握评价方案设计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技巧。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
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该学习过《概率与统计》、《教育研究方法》和心理学课程,对统计
知识和教育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为统计、心理测量、科研方法和基础心理学等。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共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认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
2)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2学时)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1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价值、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4、本章思考题
1)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2)有什么特点,功能是什么
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共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概念;2)掌握分析研究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1学时)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1学时)
3)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学时)
4)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概念;
2)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具体计算方法。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提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如何控制测验的难度
第三章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掌握各种题目编写技巧;
2)命题双向细目表的编制技能。
2、教学内容
1)测验目标、题型的确定(1学时)
2)命题设计(2学时)
3)试题的编制(2学时)
4)测验实施(1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制测验,确定测验的题型;
2)试题编制的组织管理工作,实验实施的工作。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进行命题设计
2)如何把握试题编制的质量
第四章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本章探讨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意义;
2)制定教育评价表的原则;教育评价表的构成要素;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案的制定(3学时)
2)教育评价的实施(3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关于初拟评价指标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的方法;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以及设计教育评价标准方法。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简述教育评价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教育评价的方法(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评价的各种方法;
2)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方法概述(1学时)
2)收集教育评价的信息(2学时)
3)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3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
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运用。
第六章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转换与组合(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测量结果处理的各种方法;
2)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方法概述(2学时)
2)收集教育评价的信息(2学时)
3)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测量分数的转换
2)教育测量结果的组合,解释。
第七章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共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者依据某种标准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会带有主观的影响;
2)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会学会如何调控评价心理,尽量客观的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心理概述(1学时)
2)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学时)
3)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评价者自身的心理调控;
2)对被评价者的心理调控。
4、本章思考题
1)被评价者在受评过程中有何心理现象
2)在结果反馈中有何心理现象
第八章学业成绩测量的编制(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材为课程内容,是学生根据编制试题的一半原理和方法来编制学科测验试题
2)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会学会如何根据教学大纲来编写试卷。
2、教学内容
1)以语文成绩测量为例讲述学业成就测量的基本内容(3学时)
2)教育测量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测验编制(3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业成绩测量的基本内容,学会迁移,将测验的编制方法灵活应用。
第九章学业成绩测量的试题分析(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针对学生自己设计好的试卷或者教师指定的一份试卷,让学生根据评价试题的质量指标来分析试题。
2、实践内容
教育测量与评价质量指标以及计算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测验编制好之后的测验质量指标的计算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试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利用计算公式来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等
第十章学生评价(共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会学会如何编制学生评价表
2)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分为问卷,访谈,调查,观察等途径,使学生根据编制一份完整的学生评价表
2、教学内容
1)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1学时)
2)学生评价表编制(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指定学生评价表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指定教材: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2006年3月第2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2)王孝玲主编:《教育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论文(70%)
2、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成绩(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