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写作》训练题

《基础写作》训练题

《基础写作》训练题一、观察能力训练1、到食品街走一走,看一走,开动五官,进行全方位观察。

归来后,写一篇观察手记,题为《漫步食品街》,要求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写出本地食品街的特色和气氛。

2、选择一个制高点对所在地进行定位式观察,然后运用鸟瞰法写一篇短文,题目可为《鸟瞰大地》、《鸟瞰X城》、《鸟瞰校园》等,要求写出观察对象的概貌特征。

3、运用脔尝法将一棵树分解枝、叶、干、花、果等部分,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要求准确具体,有分有总,能够体现出观察顺序。

4、人们党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某个的眼睛,运用透视法揭示其心理和性格,短文题目为《我读他(她)的眼睛》。

5、请你乘坐火车或汽车对沿途景物进行移位式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以扫描式的笔法记录下来,简笔勾勒即可,但必须捕捉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6、试对三个营业员进行比较式观察,要求写出他们不同的肖像、性格和服务态度。

7、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画家对山的观察,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开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年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态,可得不悉呼?”又说:“青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项基本原则时之景不同也。

山朝看如此,幕看如此,阴晴又如此,所谓朝幕之变态之不同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山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试对周围的山进行变换式观察,或变换观察对象的时间关系,去写“清晨之山”、“暮色之山”,或变换观察对象的空间关系,去写“山中看山”、“山外看山”、“近看青山”、“远眺青山”。

二、感受能力训练1、对一种植物(如野草、秋菊、冬梅等)进行观察体验后写一篇短文,要求针对该植物的特征,发现其生命的意义,形成独特的感受。

2、将情感注入感知的对象,是获得独特感受的重要方式。

请以《落叶》为题写一篇短评,要求在落叶中寄寓某种情感。

3、你有过郊野独行的经历吗?你有过生病疼痛或饥饿、寒冷的体验吗?如果有,请将当时的真切感受具体地写出来。

4、中央电视台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两名战士为保证通讯线路的畅通,冒着漫飞雪进行抢修。

他们在返回基地的途中,遇上了暴风雪,一名战士经抢救脱险,另一名战士竟被冻成冰人。

请设身处地进行推测,写出两名战士遇险的具体情景及其感受。

5、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可谓感受敏锐的佳作。

小说的枢纽,在于铁路的修理工通。

纤细的铁轨延伸到山里,也延伸到一群小山村小姑娘的心里。

火车汽笛的高亢的鸣叫,惊醒了沉睡的他们胸中的一切欲望。

火车在台儿沟站停车一分钟,香雪等人却在这一分钟从窗口窥望着,探究着。

火车只停一分钟,作者却从这一分钟发现她们对这“一分钟”的期待,对这“一分钟”的享受以及这“一分钟”过后的寂静。

请你将倾听《蓝色的多瑙河》、《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以通感的形式表现出现。

三、想象能力训练1、将白居易的《卖炭翁》必定成散文。

要求运用再造想象,具体描绘人物的肖像、评议行动和心理,并按照“烧炭——运炭——卖炭”的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对“卖炭”的情景要进行场面描写,可补充必要的内容。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异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糸向牛头充炭直。

2、以《二十年后回母校》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创造想象,将二十年后母校的状况以及师生、同学见面的情景形象而具体地描绘出来。

3、郎平为了振兴中国女排毅然回国任主教练,新闻媒体对此已作过报道,但对她别夫离子的情景及归国途中的心情未作具体报道。

试发挥自己的推测想象,从郎平的实际出发,补写她在美国与丈夫、孩子告别的情景以及飞往祖国途中的心理活动。

4、根据下列材料,充分想象力,进行大胆假设,再现6500万年前地球所遭受到的浩劫,要求想象丰富、大胆、具体、形象。

英雄灭绝原因新年说美国航空航天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实的科学家日前提出最新见解指出,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黑西哥尤卡坦半岛之后掀起的尘云使地球大气中的含硫量过高,继而导致便于气温的下降以及恐龙的灭绝。

行星地球学家艾德星安纳·奥肯泼和大气学家凯文·贝恩斯估计,该小行星撞击地面之际产生的冲击能量相当于1994年7月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21块碎片撞击木星表面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的1万至5万倍,由此掀起含硫物质和其他尘埃至少有上百亿吨。

借助计算机模拟和实地考察,短时间内出现的这种环境变化持续达10年之久。

贝“包恩斯介绍说,使光合作用停止的暗无天日的6个月和由此开始的持续低温的10年间,括植物和动物在内,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都处于极端恶劣的环境状态下,恐龙之尖当时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大量生物特种陷入了绝境,最终遭到彻底毁灭的命运。

(《北京日报》1995年1月2日徐勇文)5、中秋节之际夜你独自一个人在外地求学,仰头望月,一定会想到亲人此时此刻过节的情景吧!请你将想象中家人秋团聚的情景写出来。

四、立意能力训练1、文章的主题可以采取“立片言而居要”的写法,即将点明文章主题的某句(或某段)话,置于文章的突出显著位置,用以警策全篇。

指出下面一篇文章中哪一句是点明主题的话。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且是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文章的主题,可以不在文中特别点出来,由读者通过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来把握。

下面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用简明扼要的话概述出来。

睁只眼闭只眼雁寒“睁只眼,闭只眼”,同一熟语,却众说各异,但都各得要领。

——战士说:瞄准时,睁只眼,闭只眼;生物学家说:猫头鹰白天睡觉,睁只眼,闭只眼;木匠说:吊线时,睁只眼,闭只眼;政工人员说:睁只眼,闭只眼,好人主义;投稿者说:某编缉睁只眼看名人,闭只眼看无名之辈;模范丈夫说:家庭和睦,全仗睁只眼,闭只眼;哲人说:睁只眼看明媚,闭只眼看阴晦;……3、标题是文章的眼目。

眼目的作用能传神,好的标题能准确的传递出文章的神,即能点示主题。

对下面一篇文章列出院的几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标题最能准确点示此文主题?电视机里,一群愤怒的洋人,正把一个生鸡蛋投向本国政府的某位领导人,发泄心中的不满,抗议某项政策对他们利益的损害。

儿子羡慕地:瞧,人家外国就是民主,朝大官司扔鸡蛋也没事儿。

儿媳惋惜地:这么好的衣服,被弄得都是蛋黄,真可惜!儿子觉得母亲、媳妇的见识档次低,希望经历丰富、坎坷良好多的父亲发表点看法,可是,父亲什么也不说。

借选择的标题:各取所需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叮当沉默是金素质角度见仁见智涵养4、“卒章显志”是表现写作立意的一种方法。

下面一篇文章有意隐去了它的结尾,原结尾正是采取“卒章显志”方法的,请你将这结尾补写出来。

人和猴洪水把一群人和一群猴逼到同一个山顶上。

三天三夜,人们没吃上一口东西,猴也一样。

第四天,人从水里捞一个苹果。

男人把苹果让给女人,女人把苹果让给老人,老人最后把苹果让给了小孩。

另一个苹果的情形却不同,老猴把它从小猴手中夺了去。

母猴又把它从老猴手里夺了去。

最后苹果落到了猴王手里。

猴说:“人们真憨,自己饿得要死,却把苹果让给别人”人说:“……”(将省略号换成补写的结尾。

)5、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

试分别对下面两则材料从三个不同角度各提炼出三个不同主题。

(1)纣为(使用)象箸(象牙筷子)而箕子(商纣王叔父名)怖(恐惧)以为象箸必不盛羹(浓汤)于土硎(陶制器皿),则必犀玉之杯(犀牛角或玉制的杯子),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菽,豆类植物;藿,豆类的叶),则必旄(兕牛)象(大象)豹胎(豹子未出生的幼体),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不穿短的粗布衣服)而舍茅茨之下(住在芭草盖的屋顶下),则必锦衣九重(九层),高台广室也。

称此以求(按这个标准追求下去),则下不足也(也不足以供其享受)。

(《韩非子•说林上》)(2)、相声大师侯宝林1984年访美,上面给他三十美元零花钱,他未买任何东西,花十二美元理了发,付了三美元小费,五美元用于擦皮鞋。

他说:“咱们出去,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不省那几个小钱,中国人不象个中国人的样儿。

过去我看见美国人让咱中国人给擦皮鞋,今天我也得让美国人给咱擦皮鞋。

没钱没关系,穷也没关系,但不能没有格儿,国格,还有人格。

”6、“反典”、“化语”、“翻意”是使文章出新的常用方法。

“反典”,是对典故原有的特定含义加以否定,提出新的见解,如“塞翁失马”,这个典故原有的意思是:没有料到坏事竟变成了好事,不必为一点不大的损失而耿耿于怀。

而有篇文章以《“塞翁失马”之类辨析》为题,认为跑失的马儿不久又自动归糟,还赚引来了另外一匹马,这样侥幸的机遇毕竟太少。

干事变好事并非绝对规律,“失马”之后寄希望于奇迹出现改变厄运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听天由命的自欺欺人哲学,本身既包含有消极性,又容易成为失职者文过饰非的托词。

这就是“反典”。

“化语”是对某些成语、熟语加以变化、点化,化出一个新年语,使之同原有成语、熟语包含的意思有所不同。

如一篇题为《“贩”腐“廉”》的文章,其标题就是“反腐倡廉”的“化语”。

“翻意”。

是对某些对话,某些事不作改动,但提出新认识,及至反前人之间而用之,即旧题翻新之意。

如“不拘一格降人材”,愿意是:不受什么条条框框限制,造就、推出大批人材。

而有一篇文章,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题,没有改动原话,但在“降”上作文章时,反了它的原意,说某些人对待人材的态度是:逆我者,不择手段隆伏作贱;顺我者,不讲原则降格重用。

这也许是造成知识分子地位下降,滥竽充数者不乏其例的原因之一。

这就就是“翻意”。

下面列举的是报刊书籍中一些文章的标题,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反典”、“化语”、“翻意”中的哪一种?如果你以这些题目作文,准备如何立意?《各领风骚没几年》、《中国人,你为什么要生气?》、《桃李虽言,下不成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解》、《文人要相亲》、《“斯文扫地”与“斯文不如扫地”》、《重“千里马”与重“千里马之骨”》、《仕而优则学》、《“失街亭”的主要责任该谁负?》7、有个学生写了篇小小说样式的习作,大意是:小乡场的尽头有处空地,先前是垃圾成堆,猫呀狗呀撒欢的地方。

有一天,一个乡人雇来一帮工匠到这里破土施工了,几天功夫,此地面貌骤然改观:场光地净,矗起一排红砖青瓦的平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