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网络工程092班
姓名:邱志辉学号:6100409146
三娘教子
——马派:马连良众所周知,京剧中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老生属于行当生里面的一种,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
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马连良先生创立的马派老生艺术,在梨园界闻名遐尔,不仅喜欢京剧的人对马派唱腔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连不常看戏的人也大多久闻马连良之大名,马派是马连良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20年代的自创的京剧派之一,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
马连良原宗谭鑫培,早年曾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倒仓后以贾洪林为依归,在做、念、武打等方面刻苦自砺,并采取贾洪林低、柔、巧、俏的唱腔和唱法,后又师事孙菊仙、刘景然,嗓音恢复后又吸收刘鸿升、高庆奎的唱法,同时大量观摩余叔岩的演唱艺术,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丰富了他的表现能力与方法。
他虽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不仅演出新编马派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传统剧目,
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马派的风格。
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
他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
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
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采,决不草率从事,他的流水板、垛板都轻俏灵巧,层次清楚,节奏多变,于闪板、垛板时,气口巧妙。
马连良的基本功极其坚实,开打讲求稳健边式,注意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大刀、枪、单刀、锏等把子运用纯熟,中年以前,短打、扎靠武老生戏演出量很大。
马连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除不断新编剧目,并将传统剧目增益首尾,使成情节完整的单本戏,以及表演、唱念的不断出新之外,还体现在服装道具及舞台的美化等方面,他设计使用了《甘露寺》中乔玄的花相貂、缃色蟒,《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花鹤氅,《失印救火》中永乐帝的箭衣蟒,《临潼山》李渊的龙虎靠与方靠旗等,并创造了改革髯口“二涛”。
又十分精细地注意舞台上色彩的协调,他所用的武梁祠石刻图案守旧,增加了舞台古典美的意境。
马连良对于配角的选择极为严格,强调一台戏的整体美,对于上场人物的服装和道具的色彩、式样,都加以精心地调配。
因此,马连良表演艺术给予人们的总体印象是谨严、精致,无懈可击。
他的剧目、唱腔、做工、念白,都做到了顺应时代,以永久的新鲜感吸引观众,因此,马派艺术堪称是雅俗共赏。
马连良先生一生久孚盛名,其门人也甚多,的确可称桃李满天下。
仅以目前比较活跃的马连良亲传弟子而言,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二人是比较引人注目的。
然而,若仔细比较这两位同志的演唱艺术,倒可以给人以很多启发。
冯志孝主要继承并发扬了马连良先生表演风格中机智、幽默、老辣的一面,相比之下,张学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在演唱技巧上,张学津的吐字、发声更接近于马连良先生晚年的演唱录音,而冯志孝则更接近马连良先生早年的风格。
如果说张学津奉献给观众的是马派艺术的“原汁原味”,那么冯志孝向观从展示的就是精加工后的精品。
正是张学津、冯志孝二人结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创造,使得二人成为马派老生中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两个分支。
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给二人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舞台,恐怕老生艺术中又将多出两派了。
可是,历史已经不可更改了。
《三娘教子》是马派的代表作之一,剧中马连良饰薛保,薛家有兄弟三人,大哥早亡,大娘张氏守寡多年,膝下无子;二哥薛奇,靠出外经商维持整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二娘刘氏生有一子,大名薛科,小名薛倚儿;三弟薛广,自幼苦读诗书,以求金榜题名,三娘王春娥,
未有子嗣。
某日,薛奇经商薛广赶考,兄弟二人一同离家。
途中告别,薛广进京,薛奇被大水卷走丧命。
家中,大娘二娘为分割家产,假传薛广进京途中暴病而亡的消息,逼三娘改嫁。
三娘不从,愤而离开薛家。
二人正欣喜之时,薛奇死讯传来,二娘在大娘的鼓动下,抛弃亲生子薛科,二人卷走薛家全部家财,各自改嫁。
老家奴薛保痛恨张、刘二氏丧心病狂,不忍小主人无人照看,便带着薛科与三娘到自己乡下的茅草屋居住,三娘纺纱织布,薛保卖草鞋,以抚养薛科成人。
是谓“三娘教子”。
看完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感动。
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古代的女人基本不上学,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一定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
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
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
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
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
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
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
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
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