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10 10
本章共80页-10
2015-5-8
二、潜水
潜水通过包气带和大气圈及地表水发生密切联 系。通过包气带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 灌溉渗漏水等的入渗补给,补给区一般与分布 区相一致。
潜水的水位、埋藏深度、水量和水质等均显著 的受气象、水文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随时间 而不断的变化,并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丰水季节、枯水季节) 潜水面的形状及其埋深受地形起伏的控制和影 响。通常潜水面的起伏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 11 11 2015-5-8 本章共80页-11 较之缓和。
2015-5-8
55
本章共80页-5
第2节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地下水面以上 称作包气带, 以下称做饱水 带
地下水可划分为上 层滞水、潜水和承 压水。前者存在于 包气带中,后两者 则属于饱水带水。
2015-5-8
66
本章共80页-6
一、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指赋存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 透水层上面的重力水,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 在下渗过程中局部受阻积聚而成。
本章共80页-22
(6)潜水的动态与均衡
潜水的均衡:
潜水的水量和盐分收支间的数量关系的外部表现便 是潜水的均衡。
通常把水量均衡叫水均衡,盐分的均衡叫盐均衡。 当潜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时称为正均衡,其结果 是潜水的存储量增加、水位上升。反之,则称负均 衡。 进行均衡研究的地区称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的时 间段称为均衡期。
库等地表水体,当他们与潜水间具有水力联
系且水面高出潜水面时,均可对潜水进行补
给(见下图所示)。
2015-5-8
14 14
本章共80页-14
(2)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 渗是潜水的主要补给区
承压水对潜水的补给
凝结水对潜水的补给
2015-5-8
15 15
本章共80页-15
(3)潜水的排泄:
18 18
本章共80页-18
2015-5-8
(5)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反映了潜水面的形状及潜水的流动
确定潜水流动方向;
确定潜水面的埋藏深度;
确定水力坡度; 确定潜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分析推断含水层的岩性或厚度的变化; 布置工程设施的依据。
2015-5-8
19 19
(1)潜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叫补给;耗失水
量的过程叫排泄;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
动的过程便是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构成了地下水的循
环交替及地下水资源不断获得补充和更新的特
点。
2015-5-8
12 12
本章共80页-12
(2)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是潜水的主要补给区
第一章 地下水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了解)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熟悉) 地下水运动基本特征(掌握)
2015-5-8
22
本章共80页-2
地下水存在于岩石空隙之中
空隙可以分为三类: Vp ; P 孔隙度; 孔隙:孔隙度 P V V p 孔隙体积; V 岩石体积 Vf 100% ; K k 裂隙率; 裂隙:裂隙率 K r V V f 裂隙体积; V 岩石体积
潜水的动态:
水文因素对潜水尤其地表水水体附近的潜水动 态也有明显的影响。
以河流为例
距河越近,潜水位的变化幅度、涨落时间与 河水位的变化越接近。随着距河距离的增大, 河水位变动的影响逐渐减弱,即水位变化幅 度逐渐变小,滞后时间增长,水位变化曲线 趋于平缓。
21 21
本章共80页-21
2015-5-8
23 23
本章共80页-23
2015-5-8
(6)潜水的动态与均衡
对某一均衡区,均衡期内潜水收入项如下:
A W1 X f Y f Z e Qc Qv W1 均衡区上游断面处潜水 的总入流量; X f 降水入渗补给量; Y f 地表水入渗补给量; Z e 凝结水补给量; Qc 承压水补给量;
大气降水对潜水的补给:通常大气降水是潜 水的主要补给源。在潜水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上几乎均能获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因此
降水的补给是面的补给。包气带是降水入渗
补给潜水的通道。
2015-5-8
13 13
本章共80页-13
(2)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是潜水的主要补给区
地表水对潜水的补给:江、河、湖、海及水
对水质保护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2015-5-8
31 31
本章共80页-31
(1)承压水的补给:
承压水露头区大气降水的补给往往是承压水的主要 补给源。 露头区位于地形高处-含水层仅能接受降雨量;
28 28
本章共80页-28
2015-5-8
三、承压水
承压含水层内各点的测压水位所连成的面即为该 含水层的测压水位面。
某点处由其隔水顶界面到测压水位面间的垂直距
离叫做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h)。
承压水头的大小表征了该点处承压水作用于隔水
顶板上的静水压力大小。
当测压水位高于地面时承压水的承压水头称为正
其它人工补给的下渗水,同时凝结水量很少可以
忽略,在这种情况下,潜水的均衡式可简化为:
H ( X f Y f W1 ) (W2 Z u Qd )
2015-5-8
27 27
本章共80页-27
三、承压水
充满在两个稳定的不透 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 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成为 承压水。其上部不透水 层得底界面和下部不弱 透水层顶面分别称为隔 水顶板和隔水底板,构 成承压含水层的顶、底 界面。
本章共80页-19
(6)潜水的动态与均衡:
潜水的动态:
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
水量和水质随时间呈有规律的变化(地下水的动
态)。
对潜水动态影响最大的是气象因素。大气降水对潜 水起补充水量和冲淡盐分的作用,而蒸发所起的作 用则相反。
2015-5-8
20 20
本章共80页-20
(6)潜水的动态与均衡:
2015-5-8
16 16
本章共80页-16
(4)潜水的径流:
自然界中潜水总是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处流动,这 种流动过程便是潜水的径流。 潜水的径流强度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过 水断面面积的水量即渗透速度表征。径流强度的 大小与补给量、潜水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透水 性能等因素成正比。 含水层透水性能的差异可导致径流分配的差异。 在水力坡度相同的情况下,透水性较好的地方, 径流越畅通,径流强度越大,径流量也相对集中。
自然条件下潜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排泄方式: 以泉的形式暴露地表;直接排入地表水;通过 蒸发逸入大气;在一定条件下潜水还可通过水 通道或弱透水层而向邻近的承压含水层排泄。 其中前两种方式潜水转化为地表水,排泄的方 向以水平方向为主,统称为径流排泄。蒸发使 潜水转化为水汽进入大气,以垂直方向为主, 称之为蒸发排泄。
具有以下特征:
上层滞水的水面构成其顶界面,仅受大气压
力而不承受静水压力,是一个自由表面。
主要补给源-大气降水。 排泄途径-蒸发;透过其下面的弱透水底板
2015-5-8
77
本章共80页-7
一、上层滞水
缓慢下渗进行垂向排泄;在重力作用下,在底板边缘 进行侧向的散流。 上层滞水的水量一方面取决于其补给水源,另一方面, 取决于其下伏隔水层的分布范围。通常分布范围不大, 因而不能常年积水。 上层滞水水面的位置和水量的变化与气候息息相关, 季节性变化大,极不稳定。 由于距地表近,补给水入渗途径短,上层滞水容易受 到污染 。
88
2015-5-8
本章共80页-8
二、潜水
赋存于地下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 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为潜水,该含水层 为潜水含水层。 潜水面 隔水底板
2015-5-8
99
本章共80页-9
二、潜水
潜水具有以下的特点:
潜水面一般不承受静水压力,是一个仅承受 大气压力的自由表面。局部地区在潜水位以 下存在隔水透镜体时,则潜水的顶界面在该 处为上部隔水层的底面而承受静水压力,呈 局部承压现象。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顺坡降由高处向低处流 动。
水头,反之,称为负水头。
29 29
本章共80页-29
2015-5-8
三、承压水
承压水充满两个不透水层,补给区位置较高而使 该处的地下水具有较高的势能。
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面是一个位于其顶界面以
上的虚构面。承压水由测压水位高处向测压水位
低处流动。
当含水层中的水量发生变化,其测压水位面也因
之而升降,但含水层的顶界面及含水层的厚度则
本章共80页-4
二、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在岩石的空隙之中: 气态水 液态水,(据水分子是否被岩石固体颗粒吸引) 可分:
能否传递 静压?
结合水(强结合水,2000kg/m3; 弱结合水,1300-1774kg/m3) 重力水(饱和、非饱和带中毛细水也属于重力水)
固态水(冻结区和季节冻结区) 溶穴:岩溶率 K k 100% ; K k 岩溶率; V Vk 溶穴体积; V 岩石体积
33
本章共80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