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坡面地形因子提取
(2)坡面因子提取常用的分析窗口
窗口分析(邻域分析)是在DEM数据中提取坡面信息的主要分析方 法。其原理是:对栅格数据系统中的一个、多个栅格点或全部数据, 开辟一个有固定分析半径的窗口,并在该窗口内进行诸如极值、均 值、标准差等一系列统计运算,或进行差分及与其他层面信息的复 合分析。
7.2.3坡面因子分析 (1)坡度 定义:坡度是指表面的倾斜或者陡峭程度。 严格地讲,地表面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 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坡度表示了地表面在该点的倾斜 程度,在数值上等于过该点的地表微分单元的法矢量 与z轴的夹角(如图所示)。
(6)坡面复杂度因子:是宏观地形因子,包括地形起伏度、 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等。 地形起伏度:是在指定区域内最大高程与最小高程的差。
RFi指地形起伏度,Hmax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大高程值,Hmin 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小高程值。
地表切割深度:是指地面某点的邻域范围的平均 高程与该邻域范围内的最小高程的差值。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Arcview中利用spatial模型提取 坡度图
由DEM提取的坡度图
坡度提取结果
Add Data对话框
(2)坡向
坡向是指坡面的朝向。它表示表面某处最陡的倾斜方 向。它可以被认为是山体所面向的坡的方向或指南针 的方向。在计算坡向的过程中,对TIN表面的每个三 角面或栅格图像的每一个像元进行计算。
调用【Analysis】菜单下的【Map Query】命令,查询的表达 式为:Flow Accumulation≥“固定值”,得到新的主题层Map Query 1,记为D,D是对C的二值化; 激活D层,点击【Theme】菜单下的【Table】命令或快捷按纽 打开D主题的表,选择值为1的数据,再调用【Analysis】菜单 的【Find Distance】命令,则得到新的主题层,记为E。E上 的每一个栅格的值是距最近的山脊线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栅格 数令,公式为[E*栅 格单元的尺寸],则得到的新的主题F的值为距最近的山脊线的 垂直距离。 因水流的方向不是严格的和山脊线成90°,大多数的水流方向 只是接近90°,实际的坡长应是沿水流方向的长度,所以求得 的主题F的值只是一种坡长的近似值,这种方法求坡长只是一 种求取坡长的快速的、近似的方法。 结果显示图层没法分层,原因是由于区域过大,由于图层的自 动综合,结果无法分层。
坡度的表示方法
坡度的分类
(1)平均坡度:根据图斑的范围,找到在这一范围内所有的坡度 值,然后利用这些坡度值计算一个均值作为该图斑的坡度值。 (2)最大值坡度:根据图斑的范围,找到在这一范围内所有的坡 度值,然后利用这些坡度值计算一个最大值作为该图斑的坡度值。 (3)最小值坡度:根据图斑的范围,找到在这一范围内所有的坡 度值,然后利用这些坡度值计算一个最小值作为该图斑的坡度值。 (4)概率坡度:根据图斑的范围,找到在这一范围内所有的坡度 值,并对这些坡度值按照耕地的坡度分级方法进行分级,然后,统 计每一个坡度等级的个数,将坡度等级最多的等级作为该图斑的坡 度等级值。 (5)中值坡度:根据图斑的范围,找到在这一范围内所有的坡度 值,然后将这些坡度值按顺序排列,将中间的坡度作为该图斑的坡 度值。 (6)中心点坡度:根据图斑的范围,找到在这一范围内的中心点, 把中心点的坡度作为该图斑的坡度值。
第七章 坡面地形因子提取
7.1 概论
地理数据是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 的数据,是表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 会现象的诸要素文件。 地理数据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 自然地理数据在计算机中通常按矢量数据结构或格网 数据结构存贮,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主体。
社会经济数据在计算机中按统计图表形式存贮,是地 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基础数据。
地形数据是地理数据之一。
数据类型被分为三类,即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它们有 如下的属性 :
空间数据描述了对象的空间位置,包括它们的形状以及 相互的空间关系。通常情况下,点、线或面间的空间关 系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下描述,从而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 空间数据可以是栅格数据(像素),也可以是矢量数据 (多边形/区域,线,点)(同样地形数据也具有这些 特点)。
找出某山区所有南向的坡,确定最先溶雪的地点,用于研 究找出可能遭遇雪水袭击的居住地的地点。
确定平坦地区,找出可以在紧急状况下供飞机降落的地点。
生成坡向方法
坡向生成结果
山影 什么是山影函数? 山影函数根据表面上假想的照明光源对高程栅格图的每个 栅格单元计算照明值。通过计算光源与地形的坡向、坡度 之间的关系而得到的。表面阴影处理可以大大增强表面分 析和图形显示时的视觉效果。
(3)坡形 :坡形是指局部地表坡面的曲折状态。
宏观上坡形形态包括:直线形斜坡、凸形斜坡、凹形 斜坡、台阶形斜坡。
地面曲率因子:地面曲率是对地形表面点的扭曲变化程度的定量 化度量因子,地面曲率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量分别称为平面 曲率和剖面曲率。 平面曲率指的是地面上任一点位地表坡向的变化率,它是一个反 映等高线弯曲程度的指标。实质是对DEM进行坡向提取,而后对这 个坡向提取坡度。 剖面曲率指的是地面上任一点位地表坡度的变化率,实质是对 DEM求取两次坡度。
平面曲率示意图
平
平面和剖面曲率提取结果
(4)坡长 :通常是指在地面上一点沿水流方向到其 流向起点间的最大地面距离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L指坡长,m指地表面沿流向的水流长度,θ 指水流地 区的地面坡度值。
(5)坡位:是指坡面所处的地貌部位。例如,位于正 地形还是负地形,处于沟间地、沟坡地还是沟底地。
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将坡面因子划 分为微观坡面因子与宏观坡面因子两种基本类型。
按照提取坡面因子差分计算的阶数
按照坡面的形态特征
7.2.2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1)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表达
在DEM中,具有空间矢量特征的坡面因子的自动提取,通常采用的是空 间矢量分析原理的差分计算的方法完成。如图,P点的坡面因子提取是 基于由相邻八个格网点确定的地表微分单元的标准矢量数据。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RULSE中提出的栅格单元坡长因子 计算公式 L是坡长因子,无量纲,为栅格单元平单 元投影长度,而不是坡面长度;m为坡长指数,与细 沟支流(由水流引起)和细沟间侵蚀(主要由雨滴 打击引起)的比有关系。公式中β 为细沟支流和细 沟间侵蚀的比率。公式中θ 为栅格单元的坡度。
L
m
思考题
1.坡面因子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2.坡面复杂度因子有哪些?在地形分析中各有什么意义? 3.试用GIS软件及DEM数据提取各坡面因子。
7.2 基本地形因子分析
本质上讲,DEM是地形的一个数学模型,可以看成 是一个或多个函数的集合。实际上许多地形因子 就是从这些函数进行一阶或二阶推导出来的,也 有的通过某种组合或复合运算得到。 地形因子是为定量表达地貌形态特征而设定的具 有一定意义的数学参数或指标。
7.2.1坡面因子 (1)坡面因子的分类 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 按照提取坡面因子差分计算的阶数 按照坡面的形态特征
坡向以度为单位,从0度(正北方向)到360度,即绕完 一圈以后的正北方向,来度量。坡向图中的每个栅格单 元的值表明此栅格单元所在坡的朝向。水平的坡没有朝 向,被赋值为-1。
为什么使用坡向函数?
找出某个山区所有北向的山坡,用来寻找最适合滑雪的坡。 计算某个地区各处的太阳照射情况,以研究各点的生命的 多样性。
V=s/z
应用实例:基于DEM提取坡长
激活DEM主题层; 在 【Analysis】 菜 单 下 使 用 【Calculator】 命 令 , 公 式 为 [[DEM-10000]*(-1)],提取DEM层的负地形,把DEM层的负 地形记为A; 激活A层,调用【Hydro】菜单下的【Flow Direction】命令, 则生成负地形的流向层,记为B; 激活B层,调用【Hydro】菜单下的【Flow Accumulation】命 令,则生成负地形的水流累计量层Flow Accumulation,记为 C,编辑C层的图例,使其值分为三个范围:0-固定值、固定 值-最大值和NO DATA值,这三个值的颜色分别设为无填充色、 任一彩色、黑色。这个固定值的确切值,可以通过C层和 Hillshade层的共同显示来选定,选定固定值的标准是彩色值 能比较好的反映山脊线。
GIS的空间和属性数据
DEM数据的应用分为两大类: 直接应用:DEM作为测图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GIS 数据库的基础。 间接应用:如坡度、坡向、三维透视。 由DEM产生这些派生的数据过程称为地形分析。
地形分析是地形环境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地形 分析是基于二维平面地图进行的。从基于纸质地图的地 形分析发展到基于数字地图的地形分析,计算机取代了 大量的人工计算和绘制,地形分析的手段、功能发生了 一次飞跃;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建 立三维实时、交互的仿真地形环境成为可能,同时也需 要实现三维地形环境中的地形分析。特别是DEM的出现和 大量应用,使得从地形属性中提取各类地形参数和特征 因子更加的简便和准确。 用来描述地形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地形参数很多,不同的 应用目的,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对此的理解和分类也不同。 本课程将综合相关知识,着重介绍基本因子分析、地形 特征提取、水文分析和可视域分析。
方位角是用来表示太阳方向的角度,从正北方向开始按照 顺时针方向从0到360度变化。90度的方位角为正东方向。 缺省的方位角为315度(西北方向)。 高度角指假想的光源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单位为度,从 0度(在水平线上)到90度(头顶上)。默认值是45度。
创建山影栅格图
山影的光源的方位角为315度,高度角为45度。
22.1
m
1
0.0896 3 (sin ) 0.8 0.56
sin
LS
LS ( 20 ) 0.28 ( 10 )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