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继续教育学院2016-2017 第一学期网络课程
行政管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这一主体的外部境况,具体而言,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管理和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3、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
4、编制: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人事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
5、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各级政府在年度内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结果,是预算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阶段。
6、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7、分权制衡理论: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8、公共危机:是指影响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从而使组织形象遭受损失的某些突发事件。
9、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它包含了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
10、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二、简答题
1、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
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
列的保障手段。
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
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
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2、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行政管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学者采取了多种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特点的研究方法,例如演绎从研
究到归纳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单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如此等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 调查研究法。
3. 案例分析法。
4. 历史研究法。
5. 比较研究法。
6. 定量分析法。
3、行政环境问题的意义:
(1)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是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
(2)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才能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各个环节、手段。
(3)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有利于树立起系统整体的公共行政观念。
(4)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有利于确立开放平衡的公共行政模式。
4、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
(1)职能管理职能管理是指配置、协调各级机关及其各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它是根据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对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配置、协调的活动过
程。
把职能管理作为编制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在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正式明确的。
这次机构改革
提出了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的\" 三定\" 方针。
职能管理的内容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
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
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2)机构管理所谓机构管理,主要是指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具体包括对机构的总量、性质、
级别、规模等诸多内容的管理。
其内容包括: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政府机构的总
量规模;划分机构的属性;对机构级别的管理;对机构名称的管理;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3)人员管理人员编制是行政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履行法定职能,经过被授权的机关批准而确
定的单位内部人员数额、结构、领导职数、员工数额等。
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
制标准,其中编制比例是指编制员额与核定编制依据的事物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各级政府所辖面
积、人口数量都是核定编制的依据,在它们与编制之间有一个数量比例关系;根据编制比例确定各级行
政组织的编制标准后,再制定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总额;确定全国行政组织和它的各个层级、各个
部门的人员编制结构。
5、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竞争原则:竞争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是公开、平等的。
所有考试、考核、录用等程序都是公开进行的,并且所有参加报考的人员不受性别、家庭出身、民族、宗教等限制,并逐步打破地域、身份的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
(2)功绩原则:功绩是国家公务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工作实绩。
公务员的职务升降、考核、任免、奖励等,都以其在工作中的功绩为主要依据。
(3)法制原则:法制原则就是制定法律规范依照法规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律、法规行政,并受法律保护。
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任免、升降等都必须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
(4)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事制度坚持的根本原则,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是削弱党对干部的领导,而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领导。
通过把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按一定程序转化为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法规,依此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6、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行政决策在整个行政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2.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三、论述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
(一)职能重心的转变
(二)职能方式的转变
1.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三)职能关系的转变
1. 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 理顺政企关系
(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
两权分离主要在于从所有权中严格地区分出经营权,即让国有企业掌握经营权,政府掌握所有权,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以便使企业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发挥企业的活力,同时也切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从属关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