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寒防雪防冻安全教育

防寒防雪防冻安全教育

六四班元月班会教案
班会主题:防寒防冻防雪安全教育
班级:六四班授课人:杨红芳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防寒防冻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导入新课】
冬季,北风呼啸,寒气逼人。

我们如何做好人体的防寒保暖呢?本节课我们讲讲冬季人体的防寒与保暖知识。

【教学内容】
一、冬季人体的防寒与保暖
1、要穿着适当厚度的保暖御寒衣服。

怎样科学地衡量衣服的保温能力呢?科学上设计了一种衣着指数叫克洛,1克洛是衣服表里温差为0.18℃每一平方米面积上1小时内通过1千卡热量。

这样的隔热水平,相当于在室内气温为2℃,风速在3米/秒以下,相对湿度为50%的情况下,静坐的人所需要的衣服厚度。

如果按1克洛需要穿0.64厘米厚某种织物的衣服来计算,根据我国各地不同气候特点,华南冬季御寒衣服的厚度可小于1.9厘米,长江至南岭为2.3厘米,长江以北为2.9厘米,东北南部和中部分别为3.5和4.2厘米,黑龙江和内蒙古呼盟的冬衣厚度则需超过4.5厘米。

在厚度一定时,则要讲究保暖层的密度。

试验表明,各保暖层衣服间的空气厚度以0.5—1.5厘米为最好。

不同质地衣物而有些差别。

2、做好人体直接接触空气部位的保暖。

据研究表明:在气温为15℃时,周身保暖的人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头部散出去的热量占全身的34%;在气温为4℃时,占50%;气温降到—15℃时,则占75%。

由此不难看出,在冬季戴上帽子,可以减少头部的散热量,同样能达到周身保暖的目的。

在更加严寒的时候,还应戴上口罩和手套。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

”在严冬,人们还必须穿上棉鞋,注意脚部保暖。

3、在冬季宜穿深色衣服。

研究表明,黑色衣服吸收太阳辐射为88%,军绿色为57%,白色为20%。

因此,深色衣服可以使人体多获得一些热量,具有保暖的功能。

4、要勤晒被褥。

大家知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其散热系数仅为0.027。

因此,增加被褥内的空气量就等于提高了保暖能力。

被褥经过日晒,变得蓬松,不仅增加了空气量,而且还增加了厚度。

因此,盖着晒过的被子,总觉得很暖和。

5、在生活、工作环境中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如在室内生炉子和设置暖气或空调设备等,使室内温度经常处于18℃—
20C,相对湿度50一60%为最好。

人们不应该长时间地处于10℃以下的环境中。

此外,进行冬季长跑等体育活动,既可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忍耐性。

二、冬季防寒食物
冬天来了,你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可是还冷得发抖,为什么?其实,御寒不能全靠多穿衣服。

对寒冷的耐受力差,原因很多,碘和铁两种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是其中之一。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

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身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成能量,从而产生体热,抵御寒冷。

如果体内长期缺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不足,身体的御寒能力也会因此降低。

碘主要由含碘食盐和食物供给。

所以,如果要抵抗寒冷的能力,除了保证他的食物中有充足的热量以外,还应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蜇、虾皮及海鱼等。

铁是参与造血的重要原料,血液中的红细胞担负着机体中氧的运输和代谢的重任。

要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变成热量,就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燃烧”它们。

如果食物中缺铁,就容易患缺铁性贫血;而缺少运输氧的“工具”,最终的结果就是产热不够,就容易感到寒冷。

所以,冬天多吃富含铁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牛肉、鱼、蛋、黑木耳、大枣、乳类、豆制品等,能提高对寒冷的抵抗。

三、手脚冻僵了应该怎么办?
在寒冷的冬季外出活动,常常冻得手脚发僵。

手脚冻僵了,千万不要在炉火上烤或者在热水中浸泡,那样会形成冻疮甚至溃烂。

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怎样呢?
1.应该回到温暖的环境中去,使冻僵部位的温度慢慢回升。

2.如果在野外,应当设法用大衣等将手脚包裹起来,还可以互相借助体温使冻僵的手脚暖和过来。

3.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搓,通过摩擦增加温度,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以恢复正常。

【总结】
寒流来时,希望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防寒能力,注意冰雪天的身体不要被冻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