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五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五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五
一.今日回顾《醉翁亭记》。

二.近义词辨析。

1.明哲保身:明哲,明智,通达事理。

原指明达事理洞见时势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

后亦指为了个人得失丧失原则的庸俗处世态度。

贬义。

洁身自好:洁,洁身,干净,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

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在一起。

褒义。

2.目不斜视: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品行端正,遵守礼制。

目不转睛:凝神注视,眼珠一转不转。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形容骄傲自大。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从容、自然。

亦形容高傲,目中无人。

文化常识积累。

三.文化常识
1.“少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

汉宣帝许后葬于鸿固原,因其陵汉宣帝的杜陵,故称“少陵”。

2.是我国古都之一。

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千米。

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3.“年”最初的含义来自。

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

4.“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的含义。

5.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

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文化常识填空答案】
1.小于
点拨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于陵西,并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2.“长安”
点拨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朝等均定都于长安。

3.农业
点拨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

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

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4.“除陈布新”
点拨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5.上元节
点拨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

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常考识记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相:她,她老人家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共同,一起。

(上官)正谕以恩信,皆相率出降
相:他们
76、以次坐,不绝席绝:超越
77、(张商英)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

息:停止抑:打击、抑止
四、文化常识
教育科举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2.“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

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11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11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11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11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 11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