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

1.2 明辨是非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做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中心内容是说明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对于做人的重要性,认识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正确行动。

本课内容分成三个小节:第一节,在青少年阶段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的重要性,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

第二节,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公共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影响,明辨是非。

第三节如何克服判断是非的障碍,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1.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

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

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良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

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

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

“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

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

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

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

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

(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

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

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教学建议:本节教学可以从探究园“班级风景”活动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有是非的,自然进入“心灵导航”。

进一步讨论“班级风景”的例子,同时联系心灵导航内容。

2.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本节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是非的问题的具体化。

帮助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社会影响的主要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和认识。

(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社会上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影响必须加以判断,经过筛选,才能决定取舍。

要使学生形成筛选、取舍的意识,有取有舍,不能全盘照收。

舍什么,取什么,就要以良知的标尺去衡量,分辨出哪些是无用的糟粕,哪些是有害的毒素,哪些是有益的营养。

(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对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父母、亲属这些身边经常接触的人。

有些家庭给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亲属的不良行为,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的赌博、偷窃、贪婪、欺骗等行为,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

许多八年纪学生已经能够对亲属的不良行为有判断力。

应该帮助学生对亲属的行为做是非判断,拒绝不良影响。

孝敬父母的教育和抵制家庭不良影响的教育应该并行不悖,同样不可缺少。

(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学生在课外与公共传播媒体接触极多,受影响很大。

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中学生。

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什么信息是很难控制的。

只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流行文化有极大的渗透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中学校园。

各种各样的赶时髦、追星潮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对社会流行不能简单地统统否定,需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有所取舍,避免狂热,保持适度。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为什么会受流行文化影响,了解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有助于他们加强理性思维。

这部分教学,应该联系“小链接”内容,与“实践与评价”的“我思我行”活动结合进行。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涉及现实问题多,在教学中应注意整体把握,顾及到各教学要点的到位。

可在课前采用调查法了解学生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正确做法,分析其想法,再结合课本要点进行教学。

3.跨越障碍,正确选择引导学生要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是本课的落脚点与目的。

本节内容属于如何践行:战胜自己,突破情面,坚持美好的理想。

需要结合探究园中“新闻透视”的活动、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和阅读与感悟的两篇材料学习本节内容。

(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只是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必须付诸行动才有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没有做到正确行事。

由认识到行动,学生经常遇到的障碍是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诱惑,不能打破情面。

此处应该结合“阅读与感悟”的第一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教学。

(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要使学生懂得,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

战胜面前的各种困难重要,战胜自己同样重要。

坚持正确的行为就要战胜自己的软弱,不向诱惑屈服。

如果是坏事,无论怎样新奇有趣,有利可图,都不能去做,这时候必须把握良知的标尺,坚定自己的意志。

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诱惑就不会起作用了。

(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缺乏主见,容易追随别人,是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也是许多人犯错误的原因。

在别人的带领下做错事的情况,有时候是长辈亲属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是交上了品德不好的朋友,或者是参加了行为不良的小圈子。

在这里应该强调慎重交友和避免不良小圈子问题,强调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指出,而不能追随犯错。

这里应该结合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教学。

(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在本课教学内容的最后,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坚持美好理想。

理想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良知在内心的确立,是坚持正确是非观的一种力量。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

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是理想的品质;现实生活可能性发展趋势,是理想的科学性所在;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理想的表现形态。

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

人在青少年时代大多都怀有美好的理想,但是有的人信念不坚定,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放弃了理想。

应该鼓励青少年坚持他们理想,守护他们的理想,始终以理想来引导自己的行动,那么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这部分教学应该结合阅读与感悟的第二篇文章的阅读进行。

本课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附:本课知识要点一、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二、正确对待社会影响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三、跨越障碍,正确选择1.正确的是非观要付诸行动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四、教学建议1.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活动进入课程内容,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一节,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断。

通过“探究园”中的“新闻透视”活动,实践与评价的“透视流行”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

学习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结合阅读与感悟的《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的第三节前半部分,认识有正确的是非观很必须知行一致,落实到行动上,突破内心与外部的障碍,不做错事。

认识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影响,不追随别人做坏事。

结合“阅读与感悟”中的《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一文,学习心灵导航最后一小段,深刻领悟美好理想对于培养正确是非观的意义。

鼓励学生坚持理想,坚持真理。

2. 课时安排建议建议教学时数为3课时。

第1课时,从“探究园”中的“朋友之间”的活动开始进入教学内容,学习心灵导航第一节。

本课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良知是正确的是非观,在青少年时代就必须确立正确的是非观。

第2课时,结合“新闻透视”活动和“我思我行”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体会社会是复杂的,学习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第3课时,结合阅读与感悟的两篇文章和“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第三节,教育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懂得如何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体会坚持美好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

3. 探究园活动指南活动一:朋友之间(1)活动目的认识到校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存在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

同学朋友之间不能不讲原则,不分是非。

通过活动学会理性分析,懂得做人的良知是正确的是非观,要铸造自己良知的标尺,学会判断是非,与同学以正确方式交往。

(2)活动内容分析周立与王云海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说明,这两个朋友做事有是非不分的倾向。

“等价交换”——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他们各自的责任,应该自己完成,不能作为利益互相交换。

“打抱不平”——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不能“以牙还牙”。

“好样的”——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缺乏正确的是非观。

“做贡献”——中学生经常互相请客吃喝是不应该的,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友谊不能靠吃喝来建立。

(3)过程指导第一步:阅读材料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这四件事情,或类似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段,让学生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交往要有原则,讲是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