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手工艺
(2007-5-23 12:27:04) 538人次浏览来自文化中国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
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
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摆手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祈求丰年的祠宇,也是土家族进行大规模集体舞蹈的娱乐场所和竞技场所。
鄂西土家族现存的摆手堂以来凤河东乡舍米湖村的摆手堂最有代表性。
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
•摆手堂为木石结构,内有正堂三间,设神龛一座,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神像。
正前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同时跳摆手舞的场所,四周的墙垣用青石板砌成,与正堂连为一体。
正堂内无立柱,屋顶通过屋梁直接油石墙承受,上盖“人”字坯黑瓦,与一般佛寺、道观建筑截然不同,与正堂相对的正前方设一大门,略成牌坊状,门的立柱及横楣均用整块石头凿成。
来凤县民委修建的摆手堂,融摆手堂和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神州摆手第一堂”。
贵州土家族服饰
(2007-5-23 12:26:46) 592人次浏览来自文化中国
鹤峰州志》载: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
《建始县志》载:“建始俗简陋……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
”
《宣恩县志》载:土民“不尚服饰”。
可见,鄂西土家族服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
《来风县志?风俗志》载:土家族“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大致描绘出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色。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
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八宝铜铃舞
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
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
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
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
节目有以下几项。
(一)牵马
表演人手举铜铃快速摇动,退步入场后及时围成圆圈,做牵马动作。
即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跨一步,铜铃向前抖两下;右脚收回向后退半步,铜铃往后拌两下;双手握铜铃高举摇抖,双脚急步向前,直到围圆圈人的铜铃即将相碰时,各自稍弯腰、手抖铜铃急步回原处,恢复圆圈。
(二)喂马
围圆圈人原地不动,右脚一齐向前跨一步,膝稍弯,左脚斜伸直,右手摇三下铜铃,左手给铜铃喂料一次(做喂饭状)。
这样,连续做三次后,右脚收回复原。
(三)上马
首先,做上马鞍的动作,围圈人弯腰,右脚向右前斜跨出一步,双手紧摇着铜铃,从左下方往上摇过头顶后复的。
紧接着表演人一齐向右转,形成相互面对背的圆圈,右手有节拍的摇铜铃,左脚向上提(弯膝)着蹬一下,右脚向右伸平成跨马状,左脚再蹬一下,右脚复原后,双脚向左右叉开,稍弯腰,半蹲,双手伸向前紧摇铜铃。
表明已经上马时,一齐模仿马叫一声后复原。
(四)跳马
表演人互相面对背地围着圆圈,半蹲做骑马状,双手向前伸直,按照马步有节拍的摇着铜铃向前跳步,双脚向前跳一下,双手摇一下铜铃,跳步和摇铃速度步步加快,达到跑马高潮后收场。
(五)摆郎
摇铃人围成圆圈,有节奏地摇着铜铃。
圈中另两人将一件儿童上衣用绳索从两袖中穿过各拿一头扯直,随着铜铃的节拍,两人拿着绳索一端将童衣协调地向前后摆动,意为儿童打秋,俗称"摆郎"。
摇铃速度逐步加快,摆郎亦同速摆动,但摇铃和摆郎次数必须同步,有序进行,不能乱套。
(六)下天坑
摇铃队伍围圆圈有节拍的摇铃。
圆圈中另两人面对面用肩共杠一根齐眉棍(木杆),左手叉腰,右手扶棍。
从棍上搭一疋丝帕,一气功师进来拿丝帕一头,另一壮汉拿线帕另一头。
气功师手拿丝帕慢慢下蹲,壮汉牢牢握紧丝帕。
待气功师翻天睡在地上后,其他人搬一床棉被盖其肚部,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副大石磨,石磨上架一套铁犁、粑。
气功师睡在地上用右手打竹挂,口喊:"打个阴阳一只"!把竹挂打在地上,挂未成阴阳一只时,还要继续打,直到打成,才把放在气功师肚部的所有东西取下,气功师双手握紧丝帕慢慢起身站立。
表演结束。
(湘西州“梯玛”传承人彭继龙,主持土家“梯玛”文化展示)
(按传统习俗作准备)
(烧香敬祖)
(杀牲请神,“见血”避邪)
(按传统习俗为祈福作准备)
长松)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土家族史诗——长达数十万字的土家语歌舞“梯玛神歌”,首次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湘西土家族苗
部分,即敬祖先、敬土王、敬天子龙王、求子祈福。
图为土家“梯玛”文化展示之“敬天子龙王”的部分场面。
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
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
神案三清图神案
安安送采三清图神案打闹
甘生(又名甘生八郎) 文
和尚
勾簿判官
和尚
关爷(又叫关帝圣君、关羽)
杨四灵官
白帝兵开路军
关羽
钟馗东山母(
洽时新生
地傩小三、小三娘子
流传了上千百年的土家族医学
(2006-8-30 12:49:15) 196人次浏览来自文化中国
,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古籍。
我们从汉字记载的土家族史籍中发现明清年间的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民间医富”的创作过程,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下来。
通过对“口碑文献”和民间医药抄本的搜集整理,发现这些源于民间的医
对医生的称呼)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总结,使之成为形式特殊、内容广搏、民族气息浓厚的土家族医药。
中医在本地区的传播与武年间)浙江人氏金彬随朝延官军入汀西北大庸行医,始将汉医传入汀西土家族地区。
西方医学只是本世纪20年代传入本民族区以前,只有民族医药为土家族人民预防和治疗疾病。
可分为秦汉时期及五代以来两个阶段。
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
五代时期到“改土归流”前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医药体系。
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人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病、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