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第四单元

经济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为什么要配置资源?P79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要合理配置资源。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P793、市场如何配置资源?①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资源的配置。

②市场通过竞争机制,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4、市场调节的优点?P79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市场能够通过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5、 如何才能发挥市场调节的优点?P79-80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6、 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①利用市场规则,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竞争、交易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7、有关诚信的问题:P80⑴诚信的意义(重要性)①诚实守信是现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⑵如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①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道德素质。

②加强法律建设,提高人们法律意识。

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制度、失信惩戒制度、个人信用制度。

8、市场调节的局限性?P81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有解决不了的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也有一些特殊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②在市场能调节的领域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③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9、宏观调控⑴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P83①~③点是前面市场调节局限性的三点。

④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⑤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发展。

⑵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P84①经济手段: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B、经济计划:五年计划、十二·五规划、西部大开发计划……②法律手段:A、经济立法:《广告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B、经济司法: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调查经济案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

③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机构下发的带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通知等。

A、办理审核各种证照B、物价部门核准某种商品价格C、行政部门的执法核查注意: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82—83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总体小康⑴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⑵特点:低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不全面——偏重物质消费,而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关注不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衡。

2、全面小康:2000——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是什么?(即:如何实现全面小康)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为此,应完善就业机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④小康社会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3、科学发展观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这回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⑷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②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③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5、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性任务。

(即“坚持一条道路一个方针三个转变”)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②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③促进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⑷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为什么:“三农”问题,事关建设小康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怎么办:A、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B、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C、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⑸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⑴、经济全球化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注意相对优势的计算)⑶、经济全球化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活动⑷、经济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①含义: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②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③作用:A、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B、其全球化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发展空间;②弊:它使世界经济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严重;它使世界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⑹、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刀”。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2、世贸组织⑴、世贸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⑵、世贸组织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⑶、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⑷、最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

⑸、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⑴、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什么要对外开放)①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⑵、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⑶、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①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②在新世纪新阶段,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优势。

③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④把坚持独立自主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能更好地与各国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⑤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对别国倾销的策略。

⑷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生、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⑸“走出去”战略①是什么: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输出、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②为什么?A、a、空间: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弥补国内市场资源的不足。

b、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B、意义:事实“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③怎么办(见下面两个问题)A、国家如何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B、企业如何走出去?a、加快企业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战略性改组,组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设立跨国公司。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c、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

d、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

e、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积极开拓新市场,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4、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⑴企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⑵坚持以质取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诚信经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