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小说(一)
相持阶段
体验追忆
小品散文(空 白)
体验追忆剧场 戏剧1历史剧2 多幕剧(描写 知识分子)
后期到解 放战争 解放区
暴露讽喻的基调对黑暗的诅 咒对腐朽现实否定内省与总 结 明朗素朴的基调颂新社会新 制度写农民士兵干部写解放 了的新人
讽刺小说
1杂文2小品散 文(空白) 1杂文2小品散 文(空白)
剧场戏剧讽刺 喜剧广场戏剧 3 广场戏剧2
一广场戏剧 1抗战初期街头剧、广 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2杂文国统区:聂绀弩、 2解放区;秧歌剧、新 秦似夏衍、冯雪峰孤岛: 歌剧 唐韬、巴人沦陷区:周 3四十年代末学潮中的 作人解放区:丁玲萧军 广场活报剧 艾青王实味 3小品散文萧红、何其 芳巴金、李广田冯至、 丰子恺梁实秋沈从文张 爱玲 二剧场戏剧 一)大后方、孤岛 1历史剧:郭沫若、阳 翰笙、欧阳予倩、阿英 2多幕剧(描写知识分 子)于伶、吴祖光、宋 之的、夏衍、陈白尘、 袁俊3讽刺喜剧陈白尘、 老舍、袁俊、丁西林 二)沦陷区:职业化、 商业化的“剧场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二)
地域 内容 形式 小说 国统 区 初期 昂扬激奋的基调爱国主义的 主题民族战争中新人新的民 族性格 沉郁苦闷的基调面向现实重 体验转向历史重追忆知识分 子的苦 抗战小说 诗歌 同声抗战的诗 歌 1体验与追忆 诗2找回个性 的诗3七月诗 派(概)4冯 至等校园诗人 群(概念) 1讽刺诗2穆旦 和中国新诗派 (概念) 新歌谣1叙事 诗2抒情诗 散文 抗战散文 戏剧 抗战剧
沦陷 区
倡导乡土文学、转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描写、出现了雅俗接近的趋向。小说有张爱玲 《倾城之恋》等,苏青《结婚十年》,梅娘《蚌》《鱼》《蟹》等;诗歌有时代的抗战之歌,乡土之歌, 青春与爱之歌等;也有杂文和小品散文的创作;沦陷区的戏剧创作出现了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 的繁荣,职业性剧团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空前繁荣;剧作中有相当部分是所谓“通俗话剧”,杨绛的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被称为“喜剧双璧”。“改编”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绩。
5现实与民间赵树理孙犁康 濯孔厥刘白羽丁玲周立波欧 阳山柳青
6讽刺诗臧克家、袁水 拍
7穆旦和中国新诗派
8新歌谣叙事诗:李季 阮章竟艾青抒情诗:何 其芳、陈辉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二)
区域 国统 区
文学创作
初期昂扬激奋的基调、爱国主义的主题、民族战争中新人、新的民族性格。小说艾芜的《秋收》姚雪垠 的《差半车麦秸》,丘东平《一个连长的遭遇》等;诗歌有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的创作;散文有 秋东平《第七连》,骆宾基《救护车里的血》等;戏剧出现了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等。相 持阶段沉郁苦闷的基调、面向现实重体验、转向历史重追忆、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小说路翎《财主的 儿女们》等;艾青长诗《火把》等;戏剧夏衍《法西斯细菌》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暴露讽喻的基调、 对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与总结。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等;诗歌袁水 拍《马凡陀的山歌》等;散文有冯雪峰、聂绀弩的杂文;戏剧有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 男女》《升官图》等。 明朗素朴的基调,歌颂新社会新制度,描写农民士兵干部,描写解放了的新人。小说有赵树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诗歌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等,戏剧出现了秧歌剧和新歌剧,新歌剧《白毛女》《赤叶 河》等。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沈从文 赵树理 艾青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一.论 争:(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争) 黑幕、鸳鸯蝴蝶派、林蔡、学衡、甲寅。 二.文艺理论:(胡适、周作人、陈独秀、李大钊) 三.文学创作: 小说 、 诗歌 、 散文、 戏剧。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第二十五章 艾青 第二十六章 诗歌(三)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现代文学重要作家

郭沫若
第一个十年 诗集《女神》等 《女神》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 精神 第三个十年 历史剧《屈原》等 体现了抗战时期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
茅盾
第二、三个十年: 小说家 :1《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1927、1928) 2《虹》1929 3《子夜》1932 4《腐蚀》1941 5《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 6《锻炼》第一部1948 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散文家:《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小说的成就 开创了新的文学——“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式, 与巴金、老舍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艺术的高峰。 一。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三。“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四。结构布局的宏大与严谨 五。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第三个十年文学创作(一)
小说
1抗战小说艾芜姚雪垠丘东 平
诗歌
1同声抗战诗墙头传单 枪杆诗诗朗诵运动田间
散文
1抗战散文报告文学纪 实性散文
戏剧
2体验与追忆路翎冯至汪曾 2体验与追忆诗艾青、 祺夏衍师陀(孤岛)东北作 力扬 家群(沦)爵青、袁犀(沦) 3暴露与讽刺张天翼沙汀艾 芜靳以、钱钟书 4通俗与先锋张爱玲苏青梅 娘徐吁、无名氏 3找回个性的诗臧克家、 戴望舒 4七月诗派 5冯至等校园诗人群
解放 区 孤岛
上海孤岛和大后方(国统区)“剧场戏剧”再度兴起,有历史剧创作,多幕剧创作(描写知识分子), 讽刺喜剧的创作。上海孤岛的阿英、于伶创作了历史剧《海国英雄》《碧血花》《杨娥传》(阿英), 《大明英烈传》(于玲)。于玲还创作了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长夜行》小说有师陀的体验与追忆小说 《果园城记》,讽刺小说《结婚》。还有上海孤岛与国统区两栖作家徐吁、无名氏的通俗、先锋小说的 创作:徐吁《风萧萧》,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还有杂文和小品散文的创作。
第五章 郭沫若
第六章 诗歌(一)
第七章 散文(一)
第八章 戏剧(一)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十章 茅盾 第十一章 老舍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四章 小说(二) 第十六章 诗歌(二) 第十七章 鲁迅(二) 第十八章 散文(二) 第十九章 曹禺 第二十章 戏剧(二)
现实民间
孤岛
解释概念“孤岛文学”
1体验追忆2讽 刺
1杂文2小品散 文(空白)
剧场戏剧
沦陷区
1倡导乡土文学2转向“日常 生活”与“永久的人性”3雅 俗趋近4解释概念“沦陷区文 学”
雅俗共赏
1时代之歌 (抗战)2乡 土之歌3青春 与爱之歌
1杂文2小品散 文(空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职业化、商业 化的“剧场戏 剧”
鲁迅
第一个十年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第二个十年 杂文集 十四部 小说集《故事新编》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一. 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点 二. 用“反常规”的“多疑”的思维方法,体现了批判的犀 利与刻毒 杂文中勾画了“个”与“类”统一的类型 形象 杂文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主观性) 五. 杂文语言自由多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1《新青年》“随感 录”杂文 2周作人的言志派 小品 3冰心朱自清的美 文 4文学研究会写实 散文 5郁达夫和创造社 的抒情散文 6语丝派的幽默小 品7“现代评论”派 散文
1907-1917 春柳社进化 团文明新戏 1917.191 9胡适“建 设西洋式新 剧”的战略 1920.192 7爱美剧小 剧场运动田 汉丁西林
赵树理
小说:内容:农民形象的代表 艺术: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艾青
诗歌:内容:1土地与太阳的意象 2忧郁的情感 艺术:1中西结合 2自由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