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川崎病主要是指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疾病类型,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最近几年川崎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使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的最初追加治疗比较有效果,并在难治型川崎病的初始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糖皮质激素;川崎病;进展在临床上川崎病是很常见的,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对身体各个系统的损伤比较严重,还会给冠状动脉造成一定的损伤,大约有1/3的川崎病患者因治疗不当或未治疗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一定的病变[1]。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免疫抑制和抗炎,在治疗多种免疫性血管炎时得到普遍使用,从而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
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机制分析目前,川崎病的病因没有得到全面的论述,有的研究证实川崎病发病与细菌和多种病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EB 病毒、葡萄糖球菌、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等。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抗炎,对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发热出疹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高烧得到有效降低,对炎性指标进行有效控制。
急性期川崎病可以将免疫系统激活,同时将细胞因子进行不断的释放,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行积极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等[2]。
有学者认真分析了16 例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中8例患儿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30 mg/(kg·d),连续注射3 d,给另外8例患者注射IVIG,2 g/kg,对两组患儿的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注射IMVP 组患儿的细胞因子抑制比较明显,对早期冠状动脉损伤起到了保护的作用[3]。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高,使冠状动脉弹性蛋白受到损坏,使CAA快速形成,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上调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使MMP-9 的活性得到有效控制,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得到较好的维持[4]。
2 初始治疗策略如今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IVIG 联合ASP 治疗法,尚无单独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初始治疗的案例,在川崎病的初始治疗阶段主要是激素联合IVIG进行治疗[5]。
有学者使用随机对照法将川崎病患儿划分成2组,每组21例,分别使用注射IVIG(2 g/kg)治疗和注射IVIG(2 g/kg)+IVMP(30 mg/kg)的治疗方法,每组患者都口服ASP,每6小时20~30 mg/kg,当烧退后将其减为3~5 mg/(kg·d)。
加入IVMP 的初始治疗组热程得到了有效缩减,1.5个月后,CRP和ESR也要比单独用IVIG 的治疗组低[6]。
有学者对111例使用IVIG(2g/kg)+地塞米松[(0.3 mg/(kg·d)]+ASP[80 mg/(kg·d)]进行初始治疗和105例仅用IVIG(2 g/kg)+ASP[(80 mg/(kg·d)]进行初始治疗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发现加入地塞米松的常规治疗组的发热时间得到了缩短,使IVIG 无反应型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7]。
糖皮质激素对骨髓造血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得到快速生成,如果剂量加大,还可以使纤维蛋白原浓度得到提升,并使血小板数量得到增多,促使血凝时间不断缩短[8]。
输注激素时,将肝素抗凝加入其中,从而使形成血栓的风险得到降低,给40例川崎病患儿连续3 d,每12小时注射地塞米松0.15 mg/kg,同时将肝素[10 U/(kg·h)]加入其中,并连续5 d注射IVIG(2 g/kg),IVIG 治疗后,给予地塞米松[0.3 mg/(kg·d]和ASP[10 mg/(kg·d)];给另外45例川崎病患儿进行连续5 d的IVIG(2 g/kg)+ASP[30 mg/(kg·d)]进行治疗。
认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比较短,此外,CRP 和WBC也比较低[9]。
通过分析预测指标可以使早期难治型川崎病得到及时发现,同时积极给予激素进行治疗[10]。
有学者将AST≥200 IU/L、总胆红素≥9 mg/dl或者是CRP≥7 mg/dl的60例川崎病患儿划分到高危川崎的范围里,并采取ASP[30 mg/(kg·d)]+肝素[10 U/(kg·h)]+甲泼尼龙(30 mg/kg)+IVIG(2 g/kg)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甲泼尼龙联合IVIG对难治型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11]。
3 IVIG 无反应型激素的追加治疗经过使用ASP和IVIG的初始联合治疗,CAA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1/5左右的川崎病患儿对IVIG 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出现较高的并发CAA风险[12]。
对IVIG 治疗没有效果的患儿需要再次注射IVIG,临床试验证明免疫抑制剂、乌司他丁和激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学者分析260例经过IVIG(2 g/kg)初始治疗的患儿信息,其中36例对IVIG没有任何反应,追加IVIG (1 g/kg)治疗后,仍然有16例持续发热,接着将其分为每组8例的小组,一组再进行IVIG(1 g/kg)治疗,另一组使用甲泼尼龙(20 mg/kg)进行冲击治疗,其结果显示,使用激素治疗后发热时间被大大缩短,追加IVIG 治疗组的ALB 和CRP明显降低,因此可以发现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有效果。
有的学者对16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初始治疗时,使用ASP[30 mg/(kg·d)]+ IVIG(2 g/kg)的方法,經过24 h后,依然会有28例患儿的CRP 升高>50%或者依然发热,接着将其分为每组14例的小组,一组使用甲泼尼龙[30 mg/(kg·d)]进行治疗,另一组继续注射IVIG(2 g/kg),对两组的实验室检查情况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IVIG 治疗组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要比激素治疗组高,两组中未发现冠状动脉损伤的情况[13]。
有学者将首次IVIG 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肝素[10~20 U/(kg·d)]+IVMP[30 mg/(kg·d)]的治疗方法,另一组使用再次注射IVIG(1~2 g/kg)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IVMP 治疗对绝大多数的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比较有效,然而有的IVMP 无反应患儿会并发CAA和再发热的现象[14]。
4 激素给川崎病冠状动脉造成的影响川崎病最为突出的并发症就是冠状动脉病变,这与川崎病的血管炎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多种免疫介质引发的血管炎性疾病都是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比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15]。
1979 年日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建议使用波尼松可来对CAA的形成进行积极诱导,与仅用ASP组进行比较,CAA 的发生率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16]。
有学者对19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使用甲泼尼龙(30 mg/kg)进行治疗,另一组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两组都用ASP [80~100 mg/(kg·d)]+ IVIG(2 g/kg,超过10 h)进行治疗,经过48 h后,无热后可以将其剂量减少。
认真分析两组的发热时间,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 再次治疗的发生率基本没有差异,对初始甲泼尼龙加入IVIG治疗川崎病不予认可。
Meta 分析报告显示,单用IVIG 治疗川崎病和将糖皮质激素加入IVIG 中治疗对川崎病患儿并发CAA 的风险控制没有任何作用[17]。
日本学者将医院中的249例严重川崎病患儿进行IVIG联合泼尼松龙和IVIG治疗过程分析,IVIG 联合泼尼松龙组比IVIG 组的CAA发生率低。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将糖皮质激素添加到川崎病初始治疗中,可以使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18]。
ASP和IVIG 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实现了有效的控制,ASP和IVIG 联合糖皮质激素对IVIG 无反应型患儿会有较大的帮助[19]。
激素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激素对川崎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最近研究发现,使用激素治疗川崎病可以使热程得到有效的缩短,使住院时间得到有效降低,使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
激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使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不断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1]潘晶莹,白玉新,朱华.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0(5):466-469.[2]王俊英,李亚蕊,杨蕊华,等.感染与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2013,8(8):1126-1127.[3]郑雪辉,陈明星.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对照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2):179-180.[4]尤灿,胡彬,周舟,等.川崎病患儿血清IL-4、IL-17和TNF-α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21-123.[5]刘凡,丁艳,尹微.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70-1671.[6]胡景伟,周忠蜀,杨凌,等.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259-1264.[7]李华斌,罗菲菲,蒋莉,等.糖皮质激素治疗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356-358.[8]唐佳文.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23-124.[9]吴爱文,陈冠华,林文朝.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13.[10]吴镇宇,姚丽萍.川崎病患儿血浆MMP-9、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15-16.[11]彭丽珠,李彩环,李军黎.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21-122.[12]张晓燕,吴守振,刘春风,等.川崎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IL-17A、IL-6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231-234.[13]宋晓翔,封其华.儿童川崎病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45-47.[14]关健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川畸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38-39.[15]李静,王博龙,冯瑞冰.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6):527-533.[16]郭翼红,俞海国,张雅媛,等.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5):9-11.[17]陈姝,陈晓华,黄彦清.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9):62-63.[18]吴守振,张晓燕,周南.川崎病患者CD4+T细胞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激酶1(SGK1)表达上调且与RORC及IL-17A正相关[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10):1378-1382.[19] Korematsu S,Ohta Y,Tamai N,et al.Cel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1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nfect Dis J,2012,31(9):973-974..[20]趙冬梅,尹千里,季雪红,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78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