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班级 __ 姓名命题人:宋瑞花12.20【课前预习案】三、知识体系构建:四、复习自测: A组1、以下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C、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D、按劳分配的标准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2、“分配的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这就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B.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3.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C、我国还没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D、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B组4.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家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个人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呈日益扩大的态势。
为此必须()A.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B.保证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占合理比重C.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D.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5.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全球经济大势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上指出“要缩小贫富差距,到了今天,我们要注意公平,不能只注意效率,忽视公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成先生言论的经济学依据有()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A. B. ❍C. ●D.●❍6、李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
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另外利用休息日为一家外资企业当顾问获得五万报酬;母亲靠出租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课堂探究案】探究一:误区警示(判断并说明理由)1.按劳分配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
()2.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
()3.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和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都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
()4.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
()5.我国农村经济,其分配方式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6.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8、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
()探究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注重“富民”的经济意义?(10分)探究三:有关收入分配的问题总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事实表明,缺乏公平的分配机制是没有效率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既要肯定强者,又要照顾穷人。
有人认为,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尤其要重视收入分配的公平。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9分)体验高考:(2012全国新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当堂检测:1、下列体现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原则的有()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承包经营中获得的收入③李某在中央企业作为负责人获得的绩效年薪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A.①②④ B. ② C.②③ D.②④2、某镇居民张某在闹市口租用李某的两间房子,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小饭店,自己掌厨,妻子购货、理财、儿子女儿当服员。
每年缴纳税费后净收入6万多元。
房主李某每月取租金600元。
张某一家的收入和李某收取的房租分别属于()A.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和按福利性分配所得D.按劳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3、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4、(2011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组5、(2012江苏)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6、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课后拓展案(2012安徽)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
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自测: 1——5AADAA探究二: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P60②有利于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P62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P82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P62④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收入影响消费)⑤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体现;P87探究三: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要重视收入分配的公平。
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因此,我们,又要重视经济效率的提高。
体验高考: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若考生对折线分段描述,结论正确,也应给分)对策: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当堂检测:1——5DBDAB 6C课后拓展案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实效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
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
③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
④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