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
展开全文
岩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乌龙茶,也就是青茶家族中的重要一支。
说到岩茶,就不得不说它的产地,武夷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海。
自古以来,山的巍峨高远,山的包容气韵,山的优美传说,都让人敬畏和向往。
山对于茶更是不可缺少的,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不论是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或是普洱茶,高品级的精品必出自名山。
像很多其他名山一样,关于武夷山名字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较为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
当时此地洪水泛滥。
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
河,疏浚洪水。
战胜了自然的困难,把这里变成美丽的家园。
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山脉命名为“武夷”。
另有一说,便不那么美好。
在古代,中国东部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夷。
夷人为了避乱逃入山中。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们形成了习武之风。
所以,这里的人被外人称为武夷。
他们所居之山,亦得名武夷山。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武夷山也是中国最早的道教中心之一,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武夷精舍就座落在九曲溪最美的五曲溪东,吞云吐雾的隐屏峰南麓。
武夷山最吸引人的,还是它出众的自然风光。
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不仅有九曲溪的婀娜多姿,天游峰的峻峭挺拔,也有着独特的水土环境,因而孕育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武夷岩茶。
自然之壮美,文化之悠久,水土之富饶,让众多名人对武夷山赞许有加。
郭沫若的评价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峰。
范仲淹的《武夷茶歌》中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先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岩茶名满天下的魅力,是因为这里的独特的水土环境。
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养育好茶的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岩茶生长在丹山谷壑、峰岩、涧坑之畔,土壤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为典型的风化岩土。
正是出产好茶的优质土壤。
武夷山是不缺水的。
行走在峭壁之侧,经常会发现有汩汩的泉水在
石壁中涌动,滋润着山间的茶树。
同样是武夷岩茶,产地范围也很有讲究。
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
这一岩一洲,差异巨大。
这里讲的岩茶,现在也称正岩茶。
指武夷山风景区内出产的茶。
而在正岩茶中,出自三坑两涧的名枞,则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不同的名枞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显露出不同的品质特征和山场韵味,这即是名枞魅力所在,也是辨识它们的重要标准。
武夷岩茶品类繁多,被大家熟知的有大红袍(大红袍属于乌龙茶中的岩茶类,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红茶)、肉桂、水仙、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山妖等等。
其中,大红袍属于拼配茶,各家有各家的配方和工艺。
如今的大红袍逐渐成为拼配岩茶的代名词。
岩茶中有四大名枞的说法,版本不一。
其中有两样不可缺少,那就是水仙和肉桂。
所谓,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
肉桂茶桂皮香气明显,水仙茶则是醇美的兰花香气。
肉桂如雄性般刚烈霸气,水仙如女人一样温柔甜美。
肉桂茶当中,有两款最有代表性,即被称作牛肉的出自牛栏坑的肉桂,和被称作马肉的出自马头岩的肉桂。
牛肉就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得道长者,气场强大。
马肉更像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棱角分明,俊朗潇洒。
武夷岩茶品种虽多,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岩骨花香。
所谓岩骨,就是像岩石一样厚重的感觉。
老茶客经常会讲,好
的武夷岩茶,喝到口中会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压舌的感觉。
厚重感成为武夷岩茶丰富滋味的基础。
有了扎实的骨架,茶的滋味一下子就变得立体起来。
而花香,则让岩茶更加丰满。
岩茶的香气以清香为下,幽香为上;粗香为下,细香为上。
上好的岩茶,杯底香会呈现出花果、果香、乳香等不同类型的香气,气息浓郁,持久绵长。
此外,火工,是武夷岩茶的绝学。
资深茶客往往喜欢火工较重的岩茶,因为重火的茶中会带有花果蜜香与焦糖味。
一款标准的正岩茶,不应该只是闻着香。
鼻腔嗅到的盖香、杯底香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在茶汤入口后,能否带来醇厚的香气,并且持续绵长。
苏东坡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乾隆皇帝品岩茶也留下诗句:“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岩茶是众多中国茶类中的重要一脉。
和风轻云淡的绿茶相比,岩茶更加厚重,和一身蛮力的生普相比,岩茶更加丰富,和天生混沌的红茶黑茶相比,岩茶清香脱俗。
当然,不同的茶类,各有各的好,尽可以各取所需。
但是,如果你想让你的人生体验多彩而无憾,最好和岩茶有一段不期而遇的精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