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内营养管理
(1)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
(2)促进各组织器官的成熟 (3)防止营养缺乏和过剩
(4)保证神经系统的发育
(5)有利于远期健康
10
新理念:
早产儿营养支持的目标不仅要达到相似 胎龄的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而且要 达到与正常胎儿相似的体成分和功能状态。
早产儿的健康有质和量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目标,近年来主张 积极的肠内外营养策略,且需特别考虑蛋白 /能量比。
新生儿肠内营养管理
2019年11月
一、概述
我国每年出生约150万早产儿,占全球早
产儿总数的1/10以上。
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逐年提高,早产儿的 营养与健康成为热点。
早产儿的营养管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 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
2
危重抢救技术 日趋成熟
危重抢救技术
开展危重儿及 提高
早产儿的抢救
如何保证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成功? 正确的引导:帮助母亲建立信心, “袋鼠式”
护理、克服困难。指导产后6h内开始吸奶,每 天吸奶>8次,母乳的保存方法等。 积极的支持:是否在NICU积极倡导母乳喂养, 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国内大多 NICU无母乳库及缺乏母乳强化剂。
22
喂养方式
人工喂养: 经口喂养 适用于34周以上具有完全吸吮和吞
出院 后
“适度的”全肠 内营养,提供合 理喂养方案帮助 其完成追赶生长
15
母乳喂养
肠内营养
经口喂养
营
奶瓶喂养
养
人工喂养
支
鼻胃管喂养
持
管饲喂养
方
周围静脉
式 肠外营养
鼻十二指肠喂养
中心静脉
16
三、肠内营养(EN)
喂养指征及禁忌症 喂养方式 EN推荐摄入量 喂养成功的策略
胃肠喂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乳品的选择
乳品的选择
无乳糖配方乳 适用于腹泻>3天,乳糖不耐受 的新生儿,及肠道功能不全(如短肠和小肠造瘘) 患儿,不宜长期使用。
以水解蛋白为氮源的婴儿配方乳 适用于胃肠功 能不全(如短肠和小肠造瘘)和对蛋白质过敏的 婴儿。
特殊配方乳 适用于代谢性疾病和人(苯丙酮尿 症患儿专用奶粉)。
40
乳品的选择新进展
相对禁忌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 克需液体复苏、或血 管活性药物多巴胺> 5ug/kg.min、PDA需药 物或手术关闭)及各种 原因所致多脏器功能
障碍。
19
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吸吮、吞咽、呼吸和 三者间协调的发育成熟度。 NE成功生理学基础—胃肠道功能成熟
协调的吸吮和吞咽(34周); 胃部排空; 小肠正向蠕动(小于31周几乎无推进
37
乳品的选择
婴儿配方乳 768kcal/100ml。
早产儿配方乳 专为早产设计,强化了各种营养 素,热卡密度约80kcal/100ml 。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乳 适用于出院后早产儿,各 种营养素和能量介于早产儿配方乳和婴儿配方乳之 间的一种过渡配方,热卡密度约73kcal/100ml。
17
喂养指征
指征
无先天性消化道 畸形、消化道出 血、相对血流动 力学相对稳定。
开奶
出生体重>1000g生后 12h内开奶; 有严重窒息、脐动脉插 管或出生体重< 1000g 可延迟至生后24-48h开 奶。
18
喂养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等原因所致消化道 梗阻,消化道出血、 怀疑或明确诊断为 NEC 。
咽能力。 管饲喂养 管饲法为一种非生理性的喂养方法,
使早产儿吸吮机会受限,故应配合非营养性吸 吮,逐步向经口喂养过渡。
喂养方式
管饲喂养适应症: <32周早产儿; 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 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者; 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24
管饲喂养
推注法 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
不推荐!
(重力 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
鼻
鼻
喂养) 流和胃排空延迟者。
十
胃 管 喂
间歇 输注法
采用输液泵输30min~2h,间隔 1~4h ,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 排空延迟的患儿。
养
二 指 肠 喂
持续
连续20~24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 此方法仅建议用于上述两种管饲
养
输注法 方法均不能耐受的新生儿 。
8
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目标
足月儿的营养目标 “适度的”营养使体重增长速 度与生长曲线平行。 早产儿的营养目标 提供“积极的、个体化的”营 养支持使生长速率接近宫内生长速率到矫正胎龄达40 周;促进器官系统发育(尤其是脑)防止宫外生长迟缓或 过剩引起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
9
早产/低出 生体重儿营
养管理的目标
38
早产儿配方奶
体重 (g)
蛋白质需求 (g/100kcal)
500–700
3.8
700–900
3.7
900–1200
3.4
1200–1500
3.1
1500–1800
2.8
1800–2200
2.6
2200-3500
2.3
3500+
1.8
早产儿母乳* (g/100kcal)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11
新生儿营养支持参考标准
足月儿 营养参考标准是纯母乳喂养 儿,体重增加25-30g/(kg.d) 。
早产儿 胎儿的宫内生长资料提供了 早产儿在生后达到矫正胎龄40周之前的体 重、身长与头围增加速度的理想标准。目 标体重增长速度≥18g/(kg·d),身长增加 0.7-1.0cm/周,头围增加0.75-1cm /周, 参照Fenton(2013)的宫内生长曲线。
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发生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 发生率越高
国内报道体重<2000g发生率在20-50% 国外Akintorin报道:体重<1000g,发生率71%;
体重1000-1250g,发生率38% 国际上对喂养不耐受尚无统一的定义,单纯以胃残余
量不能完全确认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
远期影响
生长迟缓,婴幼期的 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落 后;
追赶过快,增加青春 期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 患病风险。
7
两个概念
宫外生长迟缓(GUER):指早产儿 即生后纠正胎龄40周内生长速率低于宫 内孕晚期的生长速率,≤相应宫内生长速 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并可影响头围 和身长。
营养程序化:即在发育的关键期或 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 能产生长期乃至终生的影响。
12
生长曲线Fenton 2013
2013年Fenton等∞1对2003 年制定的Fenton生 长曲线 进行了修订。
使用范围:胎龄22-50周 数据来自意大利、德国、
苏格兰、美国、澳 洲、加 拿大等6个发达国家的人 群,样本量约4百万
13
三阶段营养方案
针对早产儿,也适用于足月儿
过渡阶段
36
优先选择母乳
营养性作用 加快胃排空,减少留 减 少腹胀,提高加奶速度
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 NEC 抗炎作用 抑制病原体的结合 抗炎症反应 益生元效应 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定植
抗感染作用 细胞 (巨噬细胞, T、 B 淋巴细胞) 乳铁蛋白 溶菌酶 低聚糖 脂肪酸,单甘油酯类 分泌型IgA CD14
早产儿住院期间:首选强化母乳;次选早产儿配 方乳。
强化母乳(80-85kcal/100 m1)喂养者需要至少持 续至胎龄40周;
此后母乳强化的热卡密度应较住院期间略低, 半量强化(73kcal/100 m1),根据生长和血生化情 况调整强化的剂量。
41
乳品的选择新进展
出院后 首先选择强化母乳喂养;次选早产儿配方 乳喂养。 建议早产儿配方喂养的时间为早产儿出院 后至少至校正年龄3-6个月,有条件时可至 校正年龄1岁。
稳定生长阶段 出院后阶段
生后7-10天内
以新生儿疾病 和生理学不稳 定为特征
临床状况平稳 至出院
生理病理状态 基本稳定 体重增长
出院至纠正胎 龄l岁
家庭喂养 完成追赶生长
14
各期营养目标
过渡
稳定 生长
“基础的”营养 支持,预防过度 分解维持营养和 代谢的平衡
“积极的”营养 支持,提供充足 营养支持达到宫 内生长速率
技术
关注营养
重视营养
忽视营养
3
世界最小存活婴儿
2006年10月24 日 出生地:美国
孕周21+5周
体重:284克
身 长:24公分
二、营养支持的基本理论
早期营养的重要性
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目标
分 三
及参考标准
部
分
三阶段营养方案
6
早期营养 重要性
近期影响
提高危重新生儿 存活率;
宫外发育迟缓、
脑发育、营养程序 化。
性)。 结肠排空。
20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 是最佳选择,可提高免疫力、促进脑及视网膜
发育,是其他喂养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机构积极倡导在新生儿
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母乳喂养。 早产母乳的成分与足月母乳不同,其营养
价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 可降低早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21
喂养方式
处理:禁食、胃肠减压、积极抗感染、肠 外营养和支持治疗,肠穿孔需手术治疗。
30
NEC发病机制
早产
肠道不成熟 肠动力 循环调节
屏障功能
免疫防御
基因易感性
N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