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适地适树理论
课 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和原则,掌握造林地、立地条件和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造林树种选择的依据和要求,掌握适地适树的标准和途径、
立地类型的划分方法、造林地的种类、树种选择方法。
教学重点:林地、立地条件和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造林树种选择的依据和要求
教学难点: 适地适树的标准和途径、立地类型的划分方法、造林地的种类、树种选择方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造林六大基本措施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无土栽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本次课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学习人工林概述3、讲授新课:
模块二 造林
项目一 人工林基本理论
任务二 适地适树理论
一、造林区划与造林地
人工林生长的好坏受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及其它环境因子等。
了解这些环境条件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拟定科学的造林技术措施具有十及重要的意义。
(一)造林区划
区划是区域划分的简称。
造林工作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地区气候与土壤条件不同,必须是选用不同树种和栽培技术措施。
为了因地制宜进行造林工作,便于总结推广造林经验和科研成果,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必须按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造林区划。
造林区划是林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统一的林业区划表达出来。
造林区划应该是多级的,用不同级别区划满足不同的要求,全国性的第一级区划,主要为制定全国性造林技术指导及进行全国性造林规划服务。
一般由各省进行二级区划,为各地区确定林种、树种和今后发展方向服务,省以下的地区或县为单位进行第三级区划。
通过造林区划可以划分出各个造林类型区。
造林类型区是一个服务于造林事业为目的综合地理区划单位。
划分目的,主要是为确定各地造林工作的方向,主要林种,树种和造林技术措施,以便根据全国林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更有成效地完成各地区的造林任务,因此,造林区划不仅对造林调查设计工作,而且对
林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二)造林地
造林地也称宜林地,是人工林生存的外界环境,研究造林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了解其
生产潜力,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其次就是为了制定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1、造林地立地条件 在造林地上凡是对森林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体统称为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或称森林植物条件。
它主要包括地形、土壤、生物、水文和人为活动等5大环境因子。
(1)地形 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形和坡位、坡度、小地形等。
(2)土壤 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总厚度及有效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及腐殖质含量、土壤侵蚀程度、土壤各层次的石砾含量、机械组成、结构、结持力、酸碱度、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含盐量及其组成,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来源及性质等。
(3)生物 植物群落名称、结构、盖度及其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分布状况,病、虫、兽害的状况,有益动物(如蚯吲)及微生物(如菌根菌)的存在状况等。
(4)水文 地下水位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持续期,地表水侧方侵润状况,水淹没的可能性,持续期和季节等等。
(5)人为活动 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各项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此外,部分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环境因子,如沿海地区的风、沙危害,高山地区的冰雪危害等。
上述这些环境因子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对造林树种的选择,人工林的
生长发育和的产量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分析不同造林地上的环境因子,才能正确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
2、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类型
(1)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 立地条件类型(森林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具有相似的立
地条件的许多造林地段的总和。
在一般情况下,同一立地条件类型适宜相同或特性相近的造林树种,并可采以大致相同的造林技术措施,因而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为造林规划设计和提高造林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2)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方法,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是一种科学的认识造林地的方法,它是在经过造林区划后的造林地区内进行的。
一般来说,在立地环境因子中,气候,土壤及起再分配作用的地形因子是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主要依据,由于大气候条件已作为造林区划的主要依据而得到反映,因此,在一定的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时,地形和土壤因子就占有更突出的地位,植被仅作为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补充依据。
目前较常用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
根据环境因子,特别是主导环境因子的异同性,进行分级和组成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
例1:东北山地林区森林立地分类
首先进行定性分析:该林区土壤的共同特点是山坡基本上分布着地带性土壤,随着坡度变化,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亦发生变化。
一般坡度越大,土层越薄。
土层厚度影响着土壤的蓄水能力,因而坡度是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重要因子,坡向对土壤水分含量有时也产生影响,定性综合分析的结果,认定坡度和土层厚度是影响森林生长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五个项目,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筛选,应用此法计算长白山北部和南部各立地因子对落叶松生长关系的得分值,其结果见表8—1。
坡向分2级,土厚分三级,共组合了11个立地条件类型。
水量:7级。
部立地区立地分类表
表8—2 长白山北
地区立地条件类型表
表8-3杉木中带东区湘东区幕阜山
主导环境因子坡位,坡形和黑土层厚度。
环境因子分级,坡位3级,坡形3级,土层厚度3级。
环境因子组合,共27个立地类型(如上部一凸一薄层黑土为第一个类型)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地区,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但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显得比较粗放。
从上面两个例子看出,不同地区和不同地类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其分级标准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时,可参照上述例子,结合本地具体条件制定出合适的立地条件类型表。
②利用生活因子分类,根据生活因子(水分,养分)划分立地条件类型(表8-4) 表8-4华北石质山
地立地条件类型表
在实际应用当中,只要测定造林地土壤湿度,土层厚度及出现的植物种类,覆盖度,通过立地条件类型表(如表8—4)就可查得造林地相应立地条件类型(如表8—4中A1,B1,C2等)。
这种方法,反映的因子比较全面,类型的生态意义比较明显,但生活因子不易测定,比如表8—4中的水分级很难界定。
在立地调查过程中,一次测定代表不了造林地的情况,需要长期定位观测才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造林地的水分状况,而且水分和养分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因此还要分别不同的地形条件测定土壤肥力,这就需要布设大量的定位观测点,
这在大面积造林规则设计调查中,很难应用。
③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具体做法见主导因子定量分析法,这种方法有如下特点:
a 应用于大面积人工林地区评估立地质量,易做到适地适树;
b能够预测未来人工林的生长和产量;
c编制立地指数类型表外业工作量大;
d某一树种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仅适用于该调查地区,不同的树种要制作不同的立地指数类型表;
e立地指数只能说明立地的生长效果,不能说明原因。
立地指数法对立地因子进行定量的评价,准确地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用立地指数完全代替立地条件类型,则是困难的。
四、思考题与问题:
1、什么叫立地条件,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方法有哪些?
2、造林地的种类有哪几种?其特点如何?
3、适地适树途径和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