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系列之四十二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
要性
一、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要
全球化背景的世界宗教已进入复杂多元的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民族问题形成密切交织。
民族、宗教矛盾的突出,使世界进入多事之秋。
西方强国以为靠武力就能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结果导致以暴抗暴、以恶对恶、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在这些突发事件中,人们似乎看到了宗教之影,西方国家也因此卷入国际民族宗教冲突。
人们处在战争、动乱的恶梦之中,因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重新引人注目。
而对于移民带来的宗教变化、信仰东方宗教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当西方舆论出现归咎或谴责伊斯兰教之声时,西方政界和宗教界等也有着不同的评价。
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全局审视和社会分析,找出其深层的症结所在。
而当前中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要避免西方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决策
失误,则必须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分析中国宗教现状,积极引导宗教走中国化道路。
二、从中国历史看宗教中国化的意义
中国古代民族由“东夷”“南蛮” “ 西戎” “ 北狄” “ 中原华夏”,构成“五方之民”,体现出多元整合、多元统一的历史发展。
其主体民族“汉族”也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奠立“华夏族”的发展,如“炎黄子孙”之说就折射出古代黄帝部落战胜炎帝
部落而统一,又联合战胜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而扩大的史实,经夏、商、周,到秦朝统一,汉朝时始称“汉”(汉朝之人)族。
而整个中华民族其后则更是有涵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发展,达成今日的民族汇聚及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局面。
历史上曾非常活跃的少数民族还包括匈奴、东胡、突厥、通古斯、羌、藏、回族等;这些民族在分化发展中亦具有广远的国际民族发展,使相关民族性又有跨国度的现象出现。
总之,这些古今相承的民族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保留着一些复杂关联,在今天世界民族宗教关系中亦有着明显痕迹。
由此体现出宗教的民族性、国际性、历史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我们对之须慎之又慎。
特别是在今天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时,这些相关民族及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国际因素就凸显出来。
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大家合则形成中国的兴旺发达,分则导致民族的分裂、国土的丢失。
所以,中华民族的“中国”意识必须得以强调,而相关民族的宗教也当然要具备“中国化”的自觉意向,从而达到民族的凝聚、宗教的和谐、国家的兴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
历史逻辑关系,有其因果连接。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有特色,体现在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
德”,密切联系并结合中国实际,从而维系、维护了中华文化地久天长的有机传承,展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
而研究思想文化问题,则不能绕过对宗教信仰的正确认识。
中国现代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正是基于我们对外的开放和在
交流中的积极吸纳。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封闭的、排外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和时俱进的。
正是这种开放性,使之可以向宗教文化敞开,而中国宗教的凝聚力、向心力,则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得到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中华民族意识,要有我们的民族信仰特色,故而应对宗教积极价值加以涵容、肯定、辩证发挥及发扬。
在人类文明尤其是其精神思想的发展中,宗教信仰占有很大比重。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重要象征,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如何协调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稳定、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积极引导宗教也体现出这种有效协调的智慧。
这也是我们今天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待中国宗教文化,一方面要有文化自觉和自信,为此,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
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这样,我们就可以牢固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宗教价值的超越性和现实性,要推动宗教文化的革新发展和对当代社会的积极适应,使之不仅不会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可为之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其有机构成及和谐蕴涵。
我们应发挥各宗教的文明传播和文化推动作用,理解其所持守的追求神圣、达到人性升华的信仰之梦,并鼓励其以超脱情怀来服务社会、服务人世;我们应肯定中国宗教对正义大道的持守和对忠信、义人的崇敬,理解宗教活动场所具有的历史忠义堂、“好人馆”意义及其纪念功能;以对宗教功能的辩证分析来推动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忠、信、爱的实践。
四、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的强调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中国化”的强调,一是提出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要实现“中国化”、呈现中国特色。
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就必须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二是重申“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
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以“中国化”来更好地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三是要以“中国化”来构建更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使中国宗教界能出现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领袖人才及精英人士,支持宗教界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要以“中国化”来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在当代中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提法本身就说明了在“中国化”社会处境中我们党和政府对宗教团体的认可,提出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要坚持统战工作“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之核心精神,充分意识到由于当今开放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宗教的当代走向也不是单一的,而乃多元的,其社会作用的如何发挥也基于其“处境化”的适应,以及相关社会氛围对其的要求和“引导”,其“处境化”即“中国化”,其“引导”当然包括让宗教主动积极地坚持中国化方向。
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