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
堂和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
将相和文人骚客的动机和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的日
常生活。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和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
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
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
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是
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
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宗教作为一
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
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
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和人类自身问
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人类文化的最
初精髓之一,也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
极度大。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
信仰,甚至还有其他的信仰。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
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是
宗教信仰,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
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
上元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是道教的中元节
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是和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中
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文艺,有很多宗教题材
的书法,书画,陶艺,还有小说都取材于宗教《聊斋志异》《西游记》
《封神榜》等。中医,自古医道不分家 中医的原始形态就是道教。
化学,道教炼丹就是化学反应的开始,古典哲学的传统的学派,家
和道教有莫大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若干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具体的社会原因,学术
界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这
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目的则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对儒家文化也好,对中华文化也好,还是要认真区分里面的精华
与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深化了对宗教的认识,为提高
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的认知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纠偏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反应和处理态度,倡
导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统”铭记并持守了一种持续存在的精神和
道德态度。对“传统”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陈旧、丧失活
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变一国一民固有之文明气质。然而,在对传统
认识上的偏差却以为传统窒息了中华文明的固有精神,阻碍了中华文
明的原始力量和自由,因此之故,以往的反传统运动尤其是“文革”
期间曾采取了种种外在甚至是暴力的手段,造成了传统的人为断裂,
乃至缺席状态,从而导致了近百年来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乃至道德
生活和价值系统的明显失范。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儒、释、道三教之称,因此谈论、研究中国
古代宗教,很难回避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中国的传统儒学,并不
是纯粹的宗教,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深厚的人文传统的理
性主义学说,正因为儒学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才使中国
未曾出现过其他国家和民族大都经历过的宗教全面统治的时代。但传
统儒学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宗教功能,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儒
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
“天命”、“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孔子虽然在中国
思想史上开始了从“天”向“人”的转变,“罕言命与鬼神”,但在孔
子思想和儒家思想中,“天”一直是政治思想和人伦道德之本原,所
以说儒家学说仍然具有一一的宗教色彩。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向以儒、释、道为主体,后三者在单独
提及时往往被视为宗教,有“三教”之称。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首
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进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秩序之中,从而已具有国家宗教的意义。而佛、道两教虽与世界三大
启示性宗教颇有差异,却不失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种类型。此外,儒、
释、道与数千年来众多的民间信仰一道,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完整谱系,
滋养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生态,也是传统走向现
代的基本文化资源和精神纽带。因此,对传统文化宗教维度之认识,
是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思想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它们互为辩
证,互相补充,毋宁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的宏伟图景。

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和、共融的各大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
化发展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儒、释、道三教曾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
神和文明的大本原、大传统,以后仍将会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重要
作用。包括儒、释、道和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作为一种深
具潜力的、开放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其在完成现代性嬗变之时,也必
将为当代社会输出富有活力的价值和精神资源,对当今中国文化“软
实力”构建及文化战略提供有效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
极动力。而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具有世界传播性质的宗教在中国的
发展及其本土化、中国化,也将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互补格局,进
而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共同探索适应现代化的途径,以体现中华文
明海纳百川的风范,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摒弃党同伐异的偏狭心理,倡
导以知识介入社会,以文化陶铸、滋养精神与价值的先进意识,进而
完成国民精神和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