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形象院系:文理学院班级: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邵亚丽学号:2008401210501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

在《雷雨》中,最值得人回味、最具有“雷雨性”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

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

通过繁漪的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

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

作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嫁入周家,成为周朴园的妻子,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关键词】:繁漪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非凡的智力让他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曾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后来弗洛伊德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

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

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1]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并且,对于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接受内心深处隐蔽的思想感情,它的理论前提是由“性本能”和“无意识”构成的。

“无意识”是某一个过程目前正在进行着,然而目前我们又对其一无所知,它是精神分析学强调的领域,这与“冰山原理”一样,属于八分之七的部分,虽然是隐藏的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人的无意识领域对于解释他的行为、心理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2]如本文所要分析的人物繁漪。

她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个多面不规则的悲剧人物。

曹禺是我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在中国近代话剧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我们知道,在曹禺的作品中,《雷雨》是最为经典的,同时关于其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始终没有中断过,从心理学方面入手解读是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中的普遍做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周萍的形象,包括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他的内在的冲突性等等。

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她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在《雷雨》中,最值得人回味、最具有“雷雨性”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

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

通过繁漪的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

她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

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精神分析学的这些理论蘩漪身上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认清蘩漪本人。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入蘩漪的内心,对其形象进行解读,可以以点盖全的关照《雷雨》中诸多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提高对原著研究的透彻性。

通过对蘩漪的解读,我们可以透彻地看到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上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作家塑造真实人物,塑造真实人物内心变化的影响。

这一声声高呼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

作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嫁入周家,成为周朴园的妻子,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冷漠而变异的家庭氛围,凌乱的人际关系,尴尬的身份地位,这一切让蘩漪的精神处在一种异常的状态之中,这种异常的状态可以说是致使她疯狂的最直接的因素,它们直接所影响的是蘩漪的精神意识与人格特征,而她自己行为的变化与疯狂也同样来源于自己深层意识中的这种人格特征。

[3]繁漪生活了十八年的周家,其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

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

在这个家里,受害最深的要数繁漪。

周家对繁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

[4]周家这个禁锢如铁桶一般的家庭,极大的限制了她寻求人间欢乐,满足本能情感需要的欲望,她既不能经常步入交际场所施展她的年轻美貌的魔力,寻求压倒群芳的欢乐,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也不能在家里呼风唤雨,颐指气使,骄纵任性,时时处处都要违心地带着周朴园强加给她的“贤妻良母”的“紧箍咒”,连一切正常的见解和行为、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可能遭到周朴园的禁绝。

她虽说是阔家小姐,但丝毫也没有与周朴园平等互谅、民主治家的地位;她是个知书识文,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可是她的丈夫却是个旧情未断、冷若冰霜、且极端专横残忍的冷血动物,狡诈的封建遗老,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

周家的环境,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

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

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周朴园的凶横以及繁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

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内,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最终导致了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纵观蘩漪的各种表现,我们看一看到,曹禺对于蘩漪的描写牵连在这样几件典型的事件当中,即:蘩漪对周萍的疯狂的爱恋;蘩漪矛盾的现实感受——蘩漪生活中的压抑的矛盾;蘩漪的最终灭亡与蘩漪的疯癫。

在对蘩漪的遭遇的这一系列描写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理论对其性格塑造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蘩漪的遭遇合理的归因于这样的一种理论状态之中。

蘩漪“本我”的欲望、“自我”的矛盾以及“超我”的精神压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她的思想与行为。

[5]繁漪就是这样一团火,为了爱可以轰轰烈烈燃烧的熊熊烈火。

如果承载这团火的载体得当,那么她会使周围都变得温暖;如果她找错了载体,这份爱终会将她和周围的人都烧得万劫不复。

她走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尴尬不归路。

繁漪是可怜的。

她在这个大家庭里受郁热的煎熬,却永远无法逃脱自己命运的束缚。

繁漪的命运是由她自己造成的。

阴鸷、尖锐并不是她的本意,无意识才是她的悲剧的主导因素。

[6]如果这样分析繁漪的心态也就不会让人认为她可怕,她极端,剩下的感觉只有同情,我们就可以感觉她的郁闷,她的无辜,她的动情,只有这样就可以明确作者为何对她没有批判,没有抨击,也没有用刻薄的言辞去把她剥得赤裸裸,反而为什么觉得“繁漪是个动人怜悯的女人”。

遗憾的是,周萍的性格和理想都决定了繁漪的梦熊不过是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周萍除了性欲的满足之外却有着另一种饥渴,他也需要走进他生活的女子——一个在年龄、志趣上适合他的女子,至少是能让他有生活激情的人。

很显然,繁漪不是,因为她只会向周萍诉苦。

周萍是一根脆弱的小草,他的肩膀不会支撑得住任何一种重担,更可怕的是他还要别人的慰藉,原以为他与繁漪一起会有共同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最终又不自觉的以父亲为楷模。

两者的需求出现了偏差,繁漪幻想把周萍与她的爱情当作生活里的希望,可与这样的一个懦弱的男人经营一段乱伦的爱,其结果只会是飞蛾扑火般悲惨。

弗洛依德认为, 欲望的幻灭“似乎常常并不导致有目的行动, 而是导致防御性的行动, 因此便导致了精神病的产生”,周家父子两代人对繁漪的忘情和无义, 使得繁漪被压抑的热情的欲望之火由彻底燃烧的高峰跌落到十分奇怪的平静。

繁漪既然得不到周萍的爱, 也决不轻易地让周萍带着四凤出走。

绝望中的她叫来了一家之主周朴园, 让这个“模范家长”看看他所统治下的周家的“良好秩序”。

一时间, 所有的人物都凝聚不动, 静寂若死。

只有繁漪活跃着说东道酉, 无意识的一句话使得周、鲁两家的情爱乱伦关系一下子暴露无疑。

繁漪之举不仅达到了阻止周萍出走和拆散周萍与四凤之恋的目的, 更酿成了一场《雷雨》的悲剧同时也让自己走向了最终的灭亡。

[7]总之,决定繁漪的悲剧是她的性格,而决定性格的主导因素是无意识以及本我。

借助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析,上面对繁漪进行了深层的人格剖析,所以知道了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身的性格决定的,我的结论是——繁漪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直接进入人的内心,对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进行解释,所以像繁漪这样的女人用这样的理论完全可以读懂她。

参考文献:[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2]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曹禺.雷雨.曹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 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曹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查尔斯•布伦纳《精神分析入门》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2000年[6]《曹禺自传》曹禺江苏文艺出版社[7] 顾振彪顾之川.《解读雷雨》.京华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