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几点思考上海市教委员教研室王月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正在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音乐课程执行力和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程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又怎么来满足课程的需要?最近,有一个调查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一些现实问题,相信看后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想法,因为这和我们进行调研得到的情况基本有一致性。
在这份报告中,介绍了这么几个现象,先列出供讨论:一是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报告介绍:教师提问:这条谱子中有多少个“DO”音?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轻松回答了这个问题;接着教师又提问:还有多少个“RE”音呢?这样的提问让我更为震惊,这与音乐本身有关系吗?一位兼职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把这节课要教唱的一首歌曲的歌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看着东倒西歪趴在桌上的学生,音乐课最基本的音乐性到哪儿去了?还有部分音乐教师的不谐和的钢琴伴奏,真担心孩子们的听力因此受损;不切实际的歌曲定调,给孩子们稚嫩的嗓音带来不堪的重负。
二是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歌唱、钢琴弹奏、简单乐器教学、合唱指挥、音乐欣赏教学、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能力,对大部分专职音乐教师来说还基本可以,但不少兼职音乐教师因没有系统地接受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会进行基本的钢琴即兴伴奏,音乐理论知识了解掌握不到位等等,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在“误人子弟”,更难说有效教学了。
三是对音乐教学研究、反思能力相对较弱。
有一个教学事件:在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过程中,教师介绍梁祝“化蝶”后提问:其间增加的竖琴的琶音,是为了表现怎样的场景?一位学生不加思索地说,这是祝英台在洗澡,引得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当时十分恼火,音乐课因此无法顺利进行。
音乐教师对于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如何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还有待于增强。
还听一位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谈到:当前青年教师到岗后还必须补两门课:一门是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他们在大学学习的与现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不匹配;一门是教学规范要求,因为原来应该经历的教学实习时期太短,都为找工作而耽搁了,缺少课堂教学体验,职前教育的任务没有如期完成。
音乐教师也有如此情况。
举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说明当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尤其是哪些从事音乐教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不同人可有不同看法,有专家认为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方面构成:首先,是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
如:键盘基础、声乐知识等,这种知识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基础,但教师拥有这种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
音乐老师是教育者不一定是演奏(演唱)家,具有很高的演奏(演唱)能力的人并不能说明是一个好老师,比如有一位音乐老师教乐理,他自己的水平还不错,但据调查90%的同学听不懂他讲的课,另外也有声乐老师自己唱得好,但教出来的学生却没有唱得好的。
因此具有本体性知识是音乐教师获得专业地位的必要但还不是充分的条件。
其次,是教育理论及能力。
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论、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及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能力,是教师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及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评价的知识。
音乐老师中,就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有的老师教舞蹈动作不讲清要领,不管学生跳得准确与否,以粗暴的态度对之;有的学生反映,老师不让学生完整唱完一首曲,总要让学生中间停下来指点,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乐思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教育理念及教学能力是教师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三,是文化素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充实与更新。
由于音乐教师的特殊性(在学生时代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练琴与练唱中,专业性强易忽略对文化知识的汲取),致使部分的音乐老师文化素养较低,大大影响音乐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音乐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对教师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师的一个通性要求。
但教师的基础有差异,特点、特长有差异,所以,还需要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觉得音乐教师的群体,起码可以分为三类:即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或新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积累的骨干教师;已经在音乐教学方面形成一定成就的名教师。
本文想就这三类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发展,简单谈些意见。
一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对于青年教师或新教师(后者是指在音乐教学岗位上经历还不长的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应该是学科的教学基本功。
按照有关学者的意见,教学基本功包含有两个方面,即基础知识范畴和基本技能范畴。
结合音乐学科,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指标是需要考虑,可以作为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关于基础知识范畴,要包括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
例如:要掌握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涉及的艺术流派、音乐理论与音乐系统知识,并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运用于教学中;了解与音乐艺术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能结合教学设计,与音乐教学内容相整合。
知道音乐学科的教学常规要求,并能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体现;理解课程改革对音乐学科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并能结合教学任务,在备课、上课、个别辅导和作业练习设计等环节中有一定落实;了解一些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基本要求,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动实践并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等。
关于基本技能范畴,首先是音乐专业基本功,包括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弹唱等方面具有最基本的技能,可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最好有一、两样专业的特长,能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是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包括能用普通话表述,对音乐词汇表达言语正确、浅显、清晰,语速与节奏符合学生接受水平,语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第三,能够较熟练操作与使用基本的教具,包括了解与音乐学科相关的常规教具情况,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具、学具运用于教学,如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演示内容较合理、有针对,清晰正确,效果较好;第四,具有初步的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一定教学内容,有个性地进行创新运用和改进音乐教学课件的实践探索。
对一般青年教师来说,上述要求尽管有一定的难度。
但应当知道,最初走上教师岗位的几年,往往是教师生涯中最富精力、最有追求的一段时期,也是教学基本功提高的最佳时期。
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好这段时期打造自己的良好基础。
有一位青年教师,尽管上岗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就能够示范并引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这位青年教师在歌唱教学时,声情并茂的示范演唱,打动了学生。
学生就说:“老师你唱的得比MTV里的演员还要唱的好”,教师的这种素养就激发了学生学唱新歌的欲望;有的新教师能边弹吉他,边用英文演唱教材中的歌曲,使学生感受到异国地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二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与要求。
这里所说的骨干教师,主要是指在音乐学科教学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一定地域内已经有了相应的影响力和地位,包括对带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应该一定的能力。
对于这样一个教师群体,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音乐教学与教育的专业能力上,能够成为带领或影响更多音乐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的“后备名师”。
以上述要求为目标的专业发展,重点应该是在驾御课堂教学基础上,对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的培育。
有人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生动鲜活的氛围、朝气蓬勃的生机,使课堂教学有了活的灵魂和永恒的生命力。
教学艺术不仅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而且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焕发师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
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一幅“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的绚丽画卷。
作为一名音乐骨干教师,更不能不在追求教学艺术的境界里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教学艺术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包括教学引入的艺术、教学情景创设的艺术、教学的问题预设与生成的艺术、教学中各种互动性活动的设计艺术、以及随时捕捉学生优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等等。
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上都有着创造艺术的环境条件,包括对音乐作品的介绍、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指导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验(从模仿到初步的创作尝试)等,也无论是唱、奏、演、说等,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规律,就能够体现符合教学艺术要求的技巧。
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是借助于培育自己的教学特色来发展的。
反过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被人称为“小学科”的音乐学科,因为没有受考试的限制,就有更多的自由发挥余地,正好也为音乐骨干教师的特色形成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例如与音乐相关的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手段创新等等,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都可以由此而发展其特色。
当然也有与一般学科相通的可形成特色的教学环节,如在提问技术、学生训练设计技术、示范教学技术等方面,形成一种特色。
一个骨干教师就可以一个环节或一个技能方面逐步发展为特色,也可以就多方面、多环节形成综合性的特色。
但总体而言,需要符合本身的基础特点,其实没有固定模式。
我们曾经组织过一次骨干教师的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有一位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段引起了其他与会教师的思考。
这个片段案例如下:教学内容:为器乐曲《森林的铁匠》创作伴奏音型。
过程是: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乐曲创编伴奏音型。
我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请同学们根据各组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我们要伴奏的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来创编两小节4/4拍的伴奏音型,并把大家创编的伴奏音型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演奏练习。
(学生按乐器的音色分成四个组,讨论创编,并同时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在分组交流中,师生对同学的表演进行即兴评价)师:下面来交流一下各组的创编成果,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评委。
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听各组的表演:每个组创编的伴奏音型与乐器音色合在一起能否表现这首乐曲的情绪特点?然后,每一小组的学生依次演奏了即兴创作的伴奏音型,师生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
有一组学生用小铃和三角铁奏的是“长音”节奏型,讨论时学生提出:“这样的节奏不能表达乐曲的情绪,但符合乐器音色特点,如果加上另一组是用响板和木鱼奏出的较快的节奏音型,进行合奏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
随后,教师再次启发学生,除了用两个声部的节奏型外,是否可用四到或六个声部的节奏型进行合奏,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于是,学生演奏四个不同声部的节奏型,再由教师用架子鼓演奏另二个声部的节奏型进行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