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3)

心理学(3)

第一章绪论第1题: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答: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三大范畴。

第2题:心理学的理论取向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主要观点:①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②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③实验内省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卡尔(2)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3、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2)主要观点: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1)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2)主要观点: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2)主要观点:①无意识学说。

②释梦理论。

③人格理论。

6、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创立),罗杰斯(代表)(2)主要观点:马斯洛的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7、认知心理学(1)代表人物:皮亚杰,(2)主要观点: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第3题:心理学的任务答: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心理学*解释:对已知的心理事实进行分析,找出因果关系*预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之一,根据心理现象的因果制约性、规律性,对人的心理进行预测*控制第4题: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独立的标志答: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有两种方式:○1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一个成员○2在一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2)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一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二是在被试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3)调查法: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请被调查者如实回答其想法或做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分为访谈法、问卷法(4)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有两个要求:1、信度:测验的可信度2、效度: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1、脑与神经元的结构脑:端脑、脑干、间脑和小脑神经元结构:细胞体、轴突、突触、神经末梢、髓鞘2、心理的实质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典型例子:狗流口水;操作条件反射由斯金纳提出,典型例子:鸽子找食。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巴甫洛夫根据人类具有语词特点把条件反射划分而得.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活动.只有人类有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总是和第一信号系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补充: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阶段危机解决未解决品质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又不确定的满足导致的愤怒希望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来源与自我控制的独立又被控制导致的疏远意志力学龄初期自主对内疚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良心一直追求目的学龄期勤奋对自卑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缺乏技能和地位能力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忠诚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没有亲密关系爱成年晚期生育对自我专注指导下一代成长成熟过程的延滞关心老年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情感的整合“时光是短暂的”智慧2.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了解应用)(一)1.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2.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

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出现新质变时,即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三)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表现出稳定性。

由于先天素质以及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

补充:心理发展理论4.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应用)发展阶段: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目的在于追求完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

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

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其次,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的头尾法则(从头到尾)和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延伸到边缘部位的远近法则(由近及远);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再次,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

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

这一发展现象表明,认知机能与情绪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如,在智力上,有的儿童早熟,有的则晚慧;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意识的几种水平与状态几种水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1)无意识是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

是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3)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水平。

几种状态:睡眠、梦睡眠五个阶段:阶段一、睡眠开始,即昏昏欲睡的感觉。

阶段二、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

阶段三、四、深睡的阶段,不易叫醒。

阶段五、快速眼动睡眠。

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

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

1.注意的概念和特征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2.注意的功能、种类和品质(掌握应用)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人的心理活动在种种刺激中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吱声需要的并且和当前活动有关的刺激保持功能:表现在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调节和监督功能:对提高的活动效率至关重要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主动的注意,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保持在某对象上的时间长短注意的分配:指人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与有目的的、及时的主动地主动转移从一个对象转移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紧张度:指心理活动指向并高度集中在某一对象上,而同时离开其余事物的注意特征,是注意在强度上的表现3.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①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②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③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④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①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将所感觉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整体的过程。

2、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感觉的种类:①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②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察觉,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基本规律与感觉现象(掌握应用)答:感觉性是对刺激做出反应时相应的感觉能力,感受阈限是感官做出反应时刺激的范围。

感觉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感官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是能够察觉刺激物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受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阈限是能察觉差异的刺激量的最小差别量。

感觉的基本规律:弱刺激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强刺激可以降低人的感受性;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