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厦门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
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壮”分别收藏于______。
2.______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
3.于佑任创办的“竖三民”报是______三家报纸。
4.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______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______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宣告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6.标志着古代新闻传播开始向近代新业过渡的两种传播样式是______。
7.英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办于______年。
8.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______。
9.美国广播业的“三强”指的是______。
10.______有“电视之父”之称。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舆论
2.社会责任论
3.新闻价值
4.意见领袖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四、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我国加入WTO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2.美国学者德弗勒把媒介内容按“趣味”分为三个范畴。
请用德弗勒的理论举例分析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节目及其存在的原因。
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
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分别收藏于______。
答: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巴黎国立图书馆。
2.______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
答:1872。
3.于佑任创办的“竖三民”报是______三家报纸。
答:《民呼》、《民吁》、《民立》。
4.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______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答:“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5.______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宣告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1958。
6.标志着古代新闻传播开始向近代新业过渡的两种传播样式是______。
答:文字和印刷术。
7.英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办于______年。
答:1855。
8.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______。
答:各种传播形态并存、多种传播方式并举、高度的交互性、高度的灵活性。
9.美国广播业的“三强”指的是______。
答:NBC、CBS、ABC。
10.______有“电视之父”之称。
答:约翰·洛吉·贝尔德。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舆论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①来源于群众自发;②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
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2.社会责任论
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3.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
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4.意见领袖
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三、简答题(每题l5分,共30分)
1.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答:(1)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我国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2)我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①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新闻媒介要努力宣传党、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满足群众的需要;同时,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支持新闻媒介。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党报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令以及传播信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