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教师导学案

小石潭记教师导学案


(8)以 其境过清 . . 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译句子,注意特殊用法: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⑴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⑵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 并板书明确。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⑵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 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 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⑵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 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 (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 虚词共 10 个,2 个句子翻译) ,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 清冽 尤: . (2)佁然 不动 .. (4)斗 折蛇 行 . . (6)不可久居 . (7)悄怆 幽邃 .. 佁然: 许: 蛇: (3)潭中鱼可 百许 头 可: . . 斗: (5)其岸势犬牙 差互 犬牙: .. 居: 悄怆: 清: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 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 温故知新】
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 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 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 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 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 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 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 课件展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 “永州八记”以及写 作的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走入《小石潭记》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⑴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⑵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⑶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注 1、课堂环节随科目内容可改换;2、环节表格大小随内容可调动。3、统一 A4 纸张正反面。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 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 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板书 设计
导学 反思
静心教学
班级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主备人 小石潭记
潜心研究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 生 学 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师导案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