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知识反馈。
(共18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 B.火镰(liǎn) 埋(mái)怨 结(jié)子C.莞(wǎn)尔 焖(mèn)菜 竹篁(huáng)D.胡诌(zhòu)茶峒(tòng) 傩(nuó)送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忌讳 悲悯 硬扎 黑黝黝 B.滨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C.甬道 逢场 烟杆 草荐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______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______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______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______。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A .调理 剧烈 便 情形B .调节 激烈 便 情景C .调节 剧烈 又 情景D .调理 激烈 又 情形4.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
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5.翠翠曾三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
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翠翠是女孩子,爱撒娇,祖父了解她的脾气,所以没回来。
B.祖父觉得翠翠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了,所以仍旧驾船。
C.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
D.老船夫是一个忠厚纯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竭尽其职的一种表现。
6.暮色之中,翠翠坐在溪边,“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杯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在孤寂的环境中,翠翠满腔心事,却又无人能与诉说,内心苦闷。
B.翠翠青春萌动,情窦初开,她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却不能理解青春少女的情怀。
C.翠翠内心波动与人们悠闲过渡,形成巨大的反差。
D.翠翠担心渡船因烟火而损毁,危及爷爷的安全。
7.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下面对《边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
《边城》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
B.翠翠故意遐想着离家出走了,祖父到处寻她不着的情景,主要表现了翠翠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C.祖父把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事使翠翠徒增烦恼。
D.天保大老决定离开故乡,主要是因为和弟弟之间的情爱争斗,他想忘记以往的一切,以成全弟弟傩送。
9.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B.天保望着老船夫的老脸,轻轻地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天保称傩送为“会唱歌的竹雀”,表达了自己对弟弟夺己之爱的痛恨。
C.《边城》里“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边城》在翠翠这一形象的的描绘上,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醇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课外文段鉴赏。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0—13题。
寻找翠翠祝勇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
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
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
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们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
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
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
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
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
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
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
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
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
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
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
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
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
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
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
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充分展示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5个“碰巧”,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