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本章主要内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后现代主义与工业产品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时代的平面设计二、重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后现代主义与工业产品设计三、难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四,内容“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一词,对于新一代设计师而言,并不陌生。

然而,对于它的含意和概念却往往含糊不清。

如果抛开特定所指,仅就字面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今日的”或“未来的”。

如果要追溯这一名词的出现,它最早在西班牙作家翁尼斯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中出现,并且指出:“‘后代现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

它涉及到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间跨国垄断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诸多矛盾与冲突。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后现代主义设计”,从本质上说,它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和设计运动。

如上一章所述,这种反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到70年代以后,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改变,而失去了昔日的荣耀。

这种转变在建筑设计领域曾发生过一个著名事件。

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山畸实设计、位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的普艾特一伊戈(Pruit-lgoe)住宅区的三栋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大楼,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点32分被炸掉。

那个日子被英国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定为“现代建筑死亡的日期”。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绝对,但可以表明,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设计确实已经发展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代之而起的是80年代正式确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从前所述,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蔓延到美国、日本等国以后,汇成一股洪流,成为40至70年代设计领域的主流,从建筑设计影响到其它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成为流行一时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发展,导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

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的家具和工业用品,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就是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其实,这种设计后果并不是设计家们的错误,而是一种历史局限性造成的。

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是战后的二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设计者来说,其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个人性的、能够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普及的新设计。

总之,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

因此,一个为个人表现,一个为社会总体服务,艺术上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其实非常不同,真正相似地地方无非是它们对于传统的一致反对。

因改变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各种探索,到70年代后期,终于形成了后现代主义。

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英文中,“后现代”(Post Modern)和“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ism)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一种风格为特征的设计运动。

“后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随后迅速发展到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广泛领域,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设计组织。

综观其风格特征,它是以反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为思想基础,在设计方法、设计语言及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出现了各种设计模式,流派纷呈,没有一个占主导趋势的流派或思想。

总体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这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和集中化等高效率、高技术原则相一致的做法是有明显区别的。

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

现代主义强调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理性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则与后工业社会相一致,倾向于幽默,满足人性的本能需要。

“功能”已不再被视为产品设计的第一要素,主张以“游戏的心态”来处理作品。

第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主张兼容并蓄。

正因为如此,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大量创造性地运用符号语言,按照产品的实际功能定向和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历史的文脉联系,对产品进行解构、组合和调整,创造了许多丰富、复杂、多元的产品形态。

第四,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后现代主义设计者看来,设计的人性化、幽默化和自由化的最终持续实现,是与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任何设计必须适应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所以绿色环保设计被后现代主义设计者视为最基本的法则之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既是一种对历史产物反思的结果,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能源大量出现。

60年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70年代的工业和经济领域得到充分应用。

70年代,电子工业成为科学技术和工业设计的核心。

60年代,人类进入材料的“塑料时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类又迎来了新型合成材料、模仿性材料的时代,为人类设计和实践活动创造了新条件。

新材料、新技术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成为现实,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可能。

与上述同时,伴随经济、技术发展而来的是消费主体的变化。

到60、7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都先后进入了丰裕社会,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时代出现了。

产品的丰裕,刺激了人们对于生活多元化的追求,特别是人们对“生活样式”和“自我意象”的追求,这就要求与之相关的设计艺术必须摆脱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样式和统一的设计理念,走向多元化和多品味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面对在极大丰富的商品面前,必须把设计的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有效手段。

所以随着消费者设计意识和个性消费意识的普遍提高,设计不再单纯是厂家和设计师的事情,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和审美追求已经成为左右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人类因科技的发展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和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给生活起居带来了便利性和舒适性,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类自身的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

尽管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生活、社会制度等因素综合造成,单靠设计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设计师们认识到了设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因此,在经济利益、人性的舒适、方便与环保问题上,人类由现代主义时代的注重前二者,到后现代主义时代转变为更加注重后者。

诚然,历史是割不断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种反叛,但这种反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扬弃”。

它们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具体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哲学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历史的从19世纪到二战结束。

以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工业文明为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

以科技和信息革命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文明为基础。

思想的对技术的崇拜,强调功能的合理性或逻辑性。

对高技术、高情感的推崇,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和人对技术的整体系统化把握。

方法的遵循物性的绝对使用。

标准化、一体化、专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

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与延续,历史的互相渗透。

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设计语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

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纯而又纯的形态。

非此即彼的肯定性与明确性。

对产品的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的强调。

产品的符号学语义。

对隐喻的共同理解。

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

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彼中有此。

骡子式的杂交种。

对产品文脉的强调。

艺术风格构成主义、风格主义、纯粹主义、象征主义、形而上学绘画和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

非艺术与反艺术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拼合艺术、行为艺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偶发艺术、非艺术与反艺术。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探索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说,它们并没有共同的风格,也没有一致的思想,它们只是集合在“后现代主义”这把伞下面。

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使设计变得纷繁复杂和无比多样,各种类别的设计之间差异加大,共性减少;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使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激烈,对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的立场及其出路,人们在深入发掘、研究之余,对其认识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进入后现代主义设计时代以后,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认同显得漠糊、滞后。

在众多对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索的人物中,来自建筑领域的罗伯特·文杜里(Robert venturi)和查尔斯·詹克斯作出了一些积极的研究,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主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罗伯特·文杜里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在耶鲁大学任教。

1966年,他将自己50年代以来的研究心得写成专著《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该书中指出:“我喜欢建筑中的复杂与矛盾。

我不喜欢那些不够格建筑的支离破碎和专横武断,又不喜欢那些富于画意的和表现主义的昂贵制作。

……而我所说的复杂和矛盾的建筑是基于现代建筑经验的丰富与多种含义之上,也包含艺术中所具有的经验。

”他针对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提出了“少令人生厌”。

他主张以“杂乱的活力”取代现代主义“明显的统一”;以杂种取代现代主义“纯种”;主张走歪路而不主张走直路;主张模凌两可而不主张清晰明确;主张变化无常而非一成不变和直接了当;主张两者都要而非“要么这,要么那”;主张要“有白、有黑、有时是大”而不是要“要么白,要么黑”;他主张含义的丰富“而非含义清晰”。

随后,他在研究如何利用历史上的一些设计风格来补充、促进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于1969年,在其论文《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cegas)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后现代主义设计”原则,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设计思想,把拉斯维加斯城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建筑设计奉为大众文化的典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