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合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师资国际化滞后于课程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等问题,总结了江南大学商学院在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跨文化沟通与国际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国际化实践教学方面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第四次调整方案。
在此次调整中,原有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被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际贸易专业),一直延续至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招考的热门专业之一。
目前,全国已有7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广泛分布于财经类院校、语言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不同类型的院校,并已成为28个财经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
最近几年全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规模大约在9万人左右。
从培养现状来看,700多所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不能适应主流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深刻调整,这些对国际贸易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需要大量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市场规则、熟悉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贸易人才。
但是,从人才市场反映出的供求情况来看,近年来国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外贸转型发展有关,同时也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全面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关。
因此,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教研课题。
对高校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问题已有一些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建中研究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需求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对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1]。
黄莺、苟建华和傅昌銮分析了浙江高校在培养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改革与做法[2]。
邱伟芬论述了财经类高校实施课程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3]。
无锡作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一直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较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重要城市,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
江南大学商学院是无锡地区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和输出的重要基地,近几年致力于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对此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从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重点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情况来看,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按照外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二是中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如“2+2”“3+1”,即前2年或3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后2年或1年到国外高校学习,学生分别在中外高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中外双方高校课程学分互认,学生可同时获得中外两所学校的本科学士学位;三是本土高校主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在国内高校学习,但增加了国际化课程和国际化实践学习内容[4]。
这些不同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显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和特征,并基本形成了中外高校联合办学、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学者互派等多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
在上述三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本土高校主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仍然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人才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模式下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国际化滞后于课程体系国际化目前,相关高校比较重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国际化,结合外贸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聘用标准和涉外岗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突出了国际商务实践与国际企业运营方面的课程设置,增加了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程的开设,更多引入和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丰富和充实了课程教学中的国际化内容。
然而,随着国际化课程的不断增设,师资国际化面临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传统的理论教学型专业教师难以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高校急需培养和建设既懂理论又通外语且熟悉企业国际化运营实践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一些高校通过短期进修培训、海外人才引进和外籍教师聘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化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如何构建适应课程国际化要求的师资国际化常态机制仍是值得重视和探索的课题。
(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课程教学语言大多偏向于使用英语,采用非英语语言(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越语)的外语教学课程偏少,不能适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型开放格局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高校需要加强国际化课程的阿拉伯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越语等非英语外语教学,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
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严重缺乏对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只有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如东华大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纺织商品学课程等,有针对性地培养纺织出口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5]。
在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加强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以突出不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特色,适应企业和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三)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目前,大多数院校主要通过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来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化操作技能,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比较粗放,缺少对实验过程的全程监管和结构化的过程考核,多数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考核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综合实验教学效果,急需改进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到国际化企业实习是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毕业实习由院校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联系,能够进入在华跨国公司和具有国际化经营业务的本土企业实习的学生所占比重不高,能够去中国境外企业实习的学生更是少数,高校难以全景模拟国际化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运营环境,需要努力开拓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毕业实习渠道,并改进和完善实习环节的教学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江南大学商学院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一)加强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对于国际贸易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国际交流本领,还需要了解与贸易对象相关的特定行业和特定产品知识。
江南大学商学院通过面向全校所有非经管专业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专业,促进商科与工科、商科与人文学科的合理交叉,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江南大学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进入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前五名,来自这些优势学科的学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补充学习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进入特定行业从事国际商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来自英语、日语、法学、化学、机械等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国际贸易第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其成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江南大学将优势学科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利用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优势,打破了“外语+国际贸易”的传统学科交叉模式,拓宽了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二)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和商务沟通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在突出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院增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和双语课程,以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商务沟通与运营能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大学英语和英语听说等基础英语课程均连续开设四个学期,加强了学生对基础英语的学习和积累,为后续双语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在后续四个学期中,相继开设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沟通、商务谈判、国际结算等双语课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也提高了学生在国际商务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长达一年的第二外语教学训练,使毕业生至少能掌握两门外语,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外贸人才的语言要求,大大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相对于“外语+国际贸易”的双专业嫁接式培养模式,这种将外语整合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要师资国际化的支撑和保障。
学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多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当地企业和企业家有广泛联系,为课堂理论教学打下一定基础,但大多数师缺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对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与现实岗位要求尚有差距。
学院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进国际化经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熟悉其国际化运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论坛;加大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国际化课程教学的进修和培训力度;加快引进有国外留学背景和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与合作高校定期互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同类高校对外合作交流经验[6],结合学校目前中外合作教学与国际交流的实践,探索和完善了包含学生留学、海外游学、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学术论坛、邀请国外教师开设讲座、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中外教学合作交流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际经贸竞赛,以此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短期海外游学可以帮助学生实地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高外语沟通能力。
通过邀请海外教授来校面向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递企业国际化运营和国际学术研究动态,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加州富勒敦州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工程大学、芬兰拉赫蒂应用科学大学、韩国仁济大学等国外学校开展商科专业的校际交换生项目,能为本科生提供时长3个月至1年的国外留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