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概论.
听觉媒体的教学应用
听觉媒体在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和 家庭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有 广泛应用。听觉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 方法如下。
示范法: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听觉教材,便于学生模仿和训练。教师
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比较法:为学生提供听觉的对比材料,指导他们分析比较,加强练
习.
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 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 环境。(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
目前国内一般将上述定义译为: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
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上述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
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论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你将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查 看相关资源,让你对教育技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与 同学共享你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概念与内涵 现代教学媒体
教育技术与教育
教育技术与教师 教育技术与学生
第一节 教育技术概念与内涵
在此,你将会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的内涵
2. 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
由于着眼点不同,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有多种,通 常有按媒体的表达手段、 按历史发展、按媒体作用于人体器官和 信息的流向、按媒体的物理性能四种分类方法。
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分类
(1)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媒体。 (2)印刷媒体:指各种印刷资料。如教科书、挂图、报纸、杂志等。 (3)电子媒体:指用电子信号记载信息的媒体,有模拟和数字之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 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
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基本知识
(1)教育技术概论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2. 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的物理性能分类
(1)光学投影媒体:如幻灯、投影等,这类教学媒体主 要是通过光学投影,把教学软件投影到 银幕上。 (2)电声媒体:如录音机,收音机等,教学信息以声音 形式存储和传播。 (3)电视类媒体:如电视、录像机等,教学信息以声音 与图像形式存储和传播。 (4)计算机类媒体:包括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在教育 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具有教育信 息传播的广泛性、直观性和学习的交互 性等优越性。
情境法:为教学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通常和其它媒体配合使
用.
反馈法:随录随放,使学生真实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自
我分析和评价,以利改进。
视听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用电视和电视教材,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社会和学校 的教学工作中, 电视获得广泛的应用。
远距离系统教学:远距离系统教学是指采用电视和电视教材进行
2. 教育技术的内涵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教育技术以系统理论、教育理论、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先进理论为指
教育技术的内涵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
学习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 他们进行学习的信息、人员、教材、设施、技术和环境。
这些学习资源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综合使
用。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资源不断变化和丰富, 为优化学习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迫使人们对
导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它又在实践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自身的理论。
教育技术的内涵
学习过程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 能和态度诸方面的提高。这里的环境包括传递教学信息所涉
及到的媒体、设施、方法。将学习过程作为教育技术研究与
实践的对象,是教育技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后才确定的, 它标志着教育技术在观念上已从传统的“教”向“学”转移。
按历史发展分类
(1)传统媒体:如黑板、挂图等;
(2)现代媒体:如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等;
2. 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作用于人体器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
(1)视觉媒体: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 如幻灯、投影等。 (2)听觉媒体: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 如广播、录音等。 (3)视听觉媒体: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觉器官的 媒体。如电影、电视等。 (4)交互媒体:使用多种感官并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 如多媒体计算机,语音室等。 (5)综合媒体:如多媒体综合教室等。
硬件和技术
资源和学习
模式和方法 文化和观念
第四节 教育技术与教师
1. 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活 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现代学生 观与现代学校观的形成);
有助于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 有助于教师适应和创造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有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视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图片教学法:利用已设计制作好的幻灯、投影图片来进行教学,也是
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还可利用幻灯片、投影片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在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
知识。还可以与书写教学法配合使用,也可制成活动投影片。
实物投影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将实物、投影教具和某些化学、物理实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改研究的 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意识与态度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整门课程的远距离教学。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各门课程均是采用 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的。
课堂教学:电视教学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应该是在学校
课堂教学中。利用电视等 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相互配合, 的主导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和学生以便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媒体的应用
视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听觉媒体的教学应用 视听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媒体(主指幻灯、投影)在教学中运用时有书写教学法 、图片教学法、实物投影法、声画教学法。 书写教学法 :在透明胶片上用书写笔边讲边写,
这是投影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最简便的一种 方法。若投影片需要长期保存时,则用油溶性书 写笔;若随写随擦,则用水溶性书写笔,也可直 接写在投影器的载物玻璃上。
2.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各行
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这里以中、美两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的要 为例进行说明。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有关信息技 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养,具备哪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早在 1993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简称ISTE)就制定了美国国家教师教 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Standard for Teachers,简称NETS),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 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美国国家教师教 育认证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NCATE)将这个标准作为审核教师认证、 培训相关项目的依据。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年12月23日,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教育部特制定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包括: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意识与态度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 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
应用与创新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 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 进行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