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致女儿的信-教案导学案

8、致女儿的信-教案导学案


明确(多媒体出示):
同桌交流
1~4 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 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 理清脉络
么的答案;
25 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四.研讨课文
1.请学生准备五分钟,有感情复述文中祖母讲的故事.
课堂准备
2.小组探究,理解故事内涵.
复述故事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朗读课文,扫清字
忐忑( tǎn tè ) 麦穗(suì ) 曙光(shǔ 伫立(zhù) 词障碍
一抔黄土(póu)
怒不可遏(è ) 繁衍 (yǎn )
一幢(zhuàng) 忐忑:心神不定.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
理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伫立:长时间站着.
3.同桌合作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科
语文
课题
8、致女儿的信
课型
新授
知识 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 教 能力 2 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 过程 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方法

标 情感 1.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 态度 2 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
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
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
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
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用故事来讲道理——生动,形象。


致女儿的信
爱 情 ↗ 两相厮守、不离不弃


的 → 伴随忠诚、心灵的交融
真 谛 ↘ 手牵手 、患难与共、相亲相爱.
教 学 反 思
我国爱情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 ——欧阳修
的品质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晚年,他常常因病住院,即使
在病房里仍然坚持工作.病友问他:你这个有名人物,社会主义
劳动英雄,为什么在病休时还要不停地工作呢?他回答说,人的
使命,就是为人民而生活。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扫除字词障碍(多媒体出示):
课堂总结可以使 课堂教学过程更 加完整,又可以再 次让学生梳理学 习内容.
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保留着
美好吧,等到你们能够承担的季节,老师衷心的祝福你们能够收
获真正甜美的爱情果实.
作 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采访家中长辈对爱情的看法. 业 2.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 设 计 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像弹钢琴那样,和谐地实施德、智、
体、美、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他又
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
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
11.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 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 志同道合者.
12.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 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六.课堂总结
多媒体出示背景音乐《最浪漫的事》: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 再次理解文章主旨
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 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 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豆蔻年华
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0.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 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 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 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 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多媒体出示):
(1)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完成表格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 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 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 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13.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 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 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 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4.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5.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 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 要求和愿望的人。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 聆听导语 激发兴趣 进入情境
了解作者
积累资料
设计意图
多媒体音像效果 创设情境,引起学 生兴趣,老师精心 设计导语引发学 生思考,从而使学 生快速进入课堂 情境.
对于作者介绍,不 是枯燥的罗列成 绩,而是感性的出 示他的话语和做 法,使学生理解起 来更生动更形象 更亲切.这样就更 能理解文中作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
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
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五.拓展延伸
1.真知灼见话爱情
师讲故事: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
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
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 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 讲述自己对爱情的 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 理解
多媒体出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 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 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 子.”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 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 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 的著作被称为“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
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小组探究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
成下表.(附表)
理解内涵
开始 一年后 五十年后 三年后
完成表格
对女儿提出问题 时所采取的态度 和做法
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脉络,为后面的 学习蓄势.
理解透文中的故 事内涵是探究文 本主旨的关键.所 以先让学生有感 情的复述故事内 容,从情感上产生 共鸣;再让学生小 组探究问题,从而
6.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7.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 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相 8.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 关 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链 接 9.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
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
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
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
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苏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