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全社区“7+N”建设模式为突出建设单位建设重点,提高建设实效,强化建设痕迹,省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办决定在2016年安全社区建设中全面推行“7+N”模式。
“7即”7个一“:
一套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机制建设,包括12项基本制度:1、组织机构及其工作职责;2、年度工作计划及中长期工作计划;
3、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4、工作例会(形势分析)制度;
5、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
6、志愿者分级分类名单、职责及管理制度;
7、全员参与激励制度;
8、风险诊断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危险源监控制度、事故与伤害监测报送制度、风险评估研判制度;
9、安全宣传与培训制度;10、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分项预案—处置方案);11、评审与考核制度;12、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一个安全文化阵地:要求建设永久性、具有一定规模和体量、安全文化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阵地,如文化广场、安全文化长廊等。
一个安全示范街:综合打造集社会治安、消防、燃气、道路交通、食品安全、居家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群众参与等为一体的“大安全”示范街,并在街道的醒目位置设置永久性标牌。
一个安全示范校园:幼儿园或中小学皆可。
参照教育部门校园安全标准,结合安全社区的建设理念,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条件(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学生宿舍、体育场馆器械、食堂及厨房设备、实验室、梯台及栏杆、校车等)、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护、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管理等构建立体化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辖区内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达标比例符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
一份隐患排查表:建设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辖区内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制度,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人、资金、时限、应急预案“五落实”。
一支应急救援示范队伍:突出队伍的机制、预案、演练、装备、急救、志愿者参与等方面。
完成川安监(2015)115号文件:省局与红十字会《关于加强应急救护共建安全社区的通知》中确定的目标任务。
“N”:即建设单位实施的安全促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