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单片机应用技术》以标准C语言和MCS-51单片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基于C 语言的单片机程序设计与应用的基本问题,是一门重在应用、兼顾理论的实用教程。
主要内容包括:MCS-51系列单片机开发操作环境、单片机硬件系统、单片机的C语言概述、C51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单片机内部资源和外部扩展资源的C51语言编程、μVision2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等。
本课程以单片机应用系统为主,实训要求选自工程实际;将知识点分散到完成不同的实训情境中,以任务为驱动,边讲边练;课内课外结合,组织学生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电子类各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的一门专业课程,而且是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一种基本机型,掌握单片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电子、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其前修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EDA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后续课程为《单片机C语言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开发设计是校内课程团队成员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
走访大量从事电子产品、设备设计、生产、制造和电子自动检测相关企业,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与在企业一线从事电子测量、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电气设备生产、运行、维护的毕业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帮助我们审视以往课程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入交流,确立了以面向装配工、测量员、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生产制造等岗位、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入手,确立了以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构建“应用性理论知识讲授+专项训练+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四、课程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工业标准单片机MCS-51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与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程从实际工程应用和高职教学需要,以高性能AT89C51为背景,介绍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本课程将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情境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将课程划分为四个平台:了解单片机教学平台、核心技能训练平台、理论再提高教学平台和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其中了解单片机教学平台包含三个情境:芯片情境,开发系统情境,指令系统情境;核心技能训练平台包含:信号灯控制情境,交通灯控制情境,主程序与子程序转换情境;理论再提高平台包含:编程理论,定时/计数器,接口技术和通讯技术;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包含:电子表情境和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情境。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单片机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构成;2.掌握MCS-51单片机结构、原理特点等;3.掌握时钟电路与复位电路的结构、工作过程等;4.了解单片机的工作过程;5.了解单片机开发系统的构成、功能;6.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调试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7.掌握C语言的基本结构、特点;8.掌握C语言的数据与运算,基本语句;9.掌握C语言的函数分类与定义、调用;10.掌握C语言的数组应用;11.掌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查表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的方法;12.掌握堆栈的结构及其相关应用;13.掌握定时/计数器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等;14.了解MCS-51中断系统;15.掌握中断的概念、中断的处理过程、外部中断源的扩展及中断系统的应用;16.掌握单片机与显示器、键盘接口相关知识;17.掌握D/A与A/D转换接口相关知识;18.了解串行通信基础;19.掌握MCS-51串行接口技术、单片机之间通信技术、PC机与单片机通信技术等;20.了解单片机系统扩展相关知识。
(三)能力目标1.具备单片机硬件系统的应用能力;2.具备单片机开发系统的应用能力;3.能够熟练使用单片机相关开发软件;4.能够熟练使用C语言的基本语句;5.能够熟练使用C语言的函数;6.能够熟练使用C语言的数组;7.能够熟练应用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开发综合程序;8.能够熟练应用单片机与显示器、键盘接口完成相关综合性项目的开发;9.能够熟练应用D/A与A/D转换接口;10.能够熟练应用单片机之间通信、PC机与单片机通信;11.能够对单片机进行系统扩展。
(四)素质目标1.通过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单片机世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加深认识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归属感;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师任职要求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目前,本课程拥有技术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很好的完成本课程的现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综合实训等项目。
学生的实验、实训可以不受空间和课时的限制。
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2006年被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1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70万元。
近几年来,投资引进了大量国内先进的科研实验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应用了现代化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模拟、仿真、操作三个层面完成各种与生产一线相同的科研项目和实训项目。
可进行先进的电子自动检测、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等技能实训,全面系统而有效的实现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技能训练。
本班级上课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及台套数:件。
主要功能承担《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仿真层面的实训和一体化教学任务。
同时可以承接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电气智能应用水平培训和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
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开发,学生可以反复训练,为实际的训练奠定基础,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开放性教学环境”。
实训项目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单片机与嵌入系统软件的仿真实训;电机与变压器;低压电器;电子器件;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照明电路;机床电路;常用工具;仪器仪表;导线连接的仿真实训。
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电气装配与调试、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以及单片机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中高级维修电工和电子产品制作工的职业资格技能;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照片《单片机应用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之二设备总值64万面积220 m2台套数36套主要配置HL-NC2100现代电子设计创新实训装置、单片机编程器、仿真器、数字存储示波器等主要功能承担《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承担《电子创新设计》综合实训任务;承担教师的应用技术开发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任务。
实训项目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训练;单片机电子产品开发训练;嵌入式电子产品开发训练。
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职业能力以单片机、ARM等先进设备为载体,形成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产品开发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照片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目的,按照“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办学模式,把课堂搬到实训工厂,教学在工厂,服务到现场。
坚持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相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与服务,与青岛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烟台富士康工业园、山东科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科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淄博美林电子公司等6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技能课的讲授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聘请了山东科汇电气有限公司的徐丙垠董事长(教授、博士)、山东大学的程林教授(博导)作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我院作报告,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应用性项目研发。
八、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教学的需要以及教学条件,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1)以典型单片机硬件、软件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学习项目,把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联系,综合其它课程的知识,提出各种实际加工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2)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习问题或任务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习问题或任务的解决者。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1)项目化教学。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内容分解为与工作过程相匹配的8个项目,将必需、够用为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典型程序的设计、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应用等知识点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学习,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学习工作项目: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检测→评估反馈。
(2)现场教学。
教师在现场环境或模式环境中边讲解边进行演示,然后学生在现场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边学边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教学以典型程序开发任务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为:教师展示典型程序开发范例(加工任务)→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介绍(教师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学生学,校内基地或校外基地)→学生练习实践(学生做)→开展评价(师评、学生互评等),通过此方法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对于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实施“四阶段教学法”,即“师说生听——师做生看——生练师看——生做师评”。
(3)小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安排小组讨论课,在讨论课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