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气环境3
• 联合国环境署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 日”,以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 • 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 团参与了历次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 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 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 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 7月1日冻结了氟利昂的生产,并将于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 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
• 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氯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 同时也是南极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21个国家的政府 代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 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
• 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通过了大气臭氧层 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 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2000年 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 出口等的控制措施。 • 1990年通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 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 汰的日程提前,目前为止,缔约方已达165个之多,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 /eptoms/dataqual/ozone.html
4. 臭氧空洞的危害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 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 空洞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 列严重的危害。 • 阳光紫外线辐射能量很高的部分称EUV,在平流层以上就被大气中 的原子和分子所吸收,从EUV到波长等于290nm之间的称为UV-C 段,能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全部吸收; • 波长等于290~320nm的辐射段称为紫外线B段(即B类紫外线), 也有90%能被臭氧分子吸收,从而可以大大减弱到达地面的强度。 如果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紫外线B的辐射量增大, 易造成以下多方面的危害
三、酸雨
1. 含义及其特征
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露 等各种湿沉降降水形式,以及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 移到大地的干沉降过程。
主要国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单位:万吨)
国名
加拿大 美国 法国
SO2
367 2120 158
NOX
194 1930 170
年份
1985 1986 1986
(4)我们所说的臭氧洞指的是平流层臭氧状态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维的 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发生了变化。
3. 臭氧洞的形成
大气臭氧的形成:
O2 + O + M — O3 + M
在平流层,离地面20-25千米高度上,氧原子几乎都是由于 短波紫外线辐射,使O2 分子光解而产生: O2 + hv — O + O 低层大气,尤其对流层中,氧原子主要是由长波紫外线辐射, 使NO2 光解而产生: NO2 + hv — NO + O 臭氧自身通过紫外线和可见光照射后,也会发生光解: O3 + hv — O2 + O
图1 影响臭氧浓度的物理化学过程
太阳
CFC5光解产生Cl,ClO及N2O, NO,NO2分解O3产生O2
O2光解产生O3 催化剂破坏 O3缓慢转移 吸收ClV辐射减弱
O2
CFCs,N2O,CO2等 缓慢迁移
对流层
CFCs,CO2 自然削减
平流层
240-290纳米;290-320纳米(部分)
CL,CLO,NO等 缓慢迁移
/topstory/2002/20020926ozonehole.html
2001年和2002年的臭氧空洞
/topstory/2002/20020926ozonehole.html
NASA TOMS, Antarctic
• 洛杉矶市依山傍海,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一年约有300天出 现逆温层,5—10月阳光强烈。在逆温天气下,整个城市笼罩在 烟雾中。 • 40年代初,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约1600万升汽油,向大 气排放大量污染物,其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形 成了光化学烟雾。自1946年以来,洛杉矶市发生9次严重的光化 学烟雾污染。
3.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 地理条件:因需要290-430nm的辐射,而太阳辐射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即太阳辐射线与地面所成 的投射角以及大气透明度等。天顶角大于60,且地形较 为封闭的环境下,污染物聚集后难以扩散; • 气象条件:在副热高压控制地区的夏季和早秋季节,天 气晴朗,高温低湿,光照充足,有逆温,风力不大,利 于污染物在地面累积。
CO2 痕量气体 CH4(生物作 用)
光化学烟 雾(汽车 尾气)
CFCs 排放 (工业与生活 应用过程)
CO2,NOX (锅炉燃烧)
9/18/1977
Dark blue indicates area with at least 20% less ozone than normal.
9/10/2000 9/21/1988
臭氧对植物叶 面的慢性危害
对城市景观:
• B类辐射还将引起用于建筑物、绘画、包装的聚合材料的老化, 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等等。
• 另外,臭氧层臭氧浓度降低紫外辐射增强,反而会使近地面对流 层中的臭氧浓度增加,尤其是在人口和机动车量最密集的城市中 心,使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机率增加。
5.修补臭氧层的措施
2. 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1)臭氧存在于地面以上至少10千米高度的地球大气层中,遍布整个对流 层,其浓度随海拔高度而异。在平流层(离地面20-25千米)最高,但 也不超过 5 × 1013 分子/厘米3。 (2)对流层臭氧是继二氧化碳和甲烷之后第三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自工业 革命以来,由于对流层臭氧增加引起的全球平均辐射强度估计增加了 0.35±0.2为W/m2(辐射强度的单位)。 (3)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的大量紫外线(240-329纳米),为地 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
通常认为,主要的成酸雨基质是 SO2 和 NOX , 国外酸雨中硫酸与硝酸之比为2:1,中国酸雨以 硫酸为主,硝酸含量不足10%,但目前硝酸含量 增加较快。
• 污染源条件:主要是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来源以 石油为原料的工厂和汽车排气,且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4、光化学雾形成的主要化学反应与机制
Seiufield(1986)用12个反应概括描述这个过程:
引发反应
NO2+ hν (290-430nm) NO+ O O+ O2 + M O3 + M O3 + NO NO2 + O2
终止反应
RC(O)O2+ NO2
RC(O)O2 NO2(PAN--过氧乙酰基源自酸酯)RC(O)O2 NO2
RC(O)O2+ NO2
小结:
(1)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 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为引发,导致臭氧的形成; ( 2 )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致使 NO 向 NO 2 的快速转化, 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的作用。致 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 , NO2 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 (3)转化中形成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 的自由基,如此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 合物消失为止。 (4)最终产物为醛类、臭氧、PAN等二次污染物。
5.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 光化学烟雾的成分非常复杂,但是对动物、植物和材料 有害的是臭氧、PAN和丙烯醛、甲醛等二次污染物。人和 动物受到主要伤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 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 过一段时间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 PAN使叶子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 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 臭氧、PAN等还能造成橡胶制品的老化、脆裂,使染料褪 色,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
对人体健康:
• B类紫外线灼伤称为B类灼伤,这是紫外辐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学名 为红斑病。B类紫外线也能损耗皮肤细胞中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B 类辐射增加还可对眼睛造成损坏,导致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 B类紫外线辐射也会抑制人类和动物的免疫力。因此B类紫外线辐射的 增加,可以降低人类对一些疾病包括癌症、过敏症和一些传染病的抵 抗力。
对生态系统:
• B类辐射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作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 如B类紫外辐射对20米深度以内的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会使浮游生物、 幼鱼、幼蟹、虾和贝类大量死亡,会造成某些生物减少或灭绝,由于 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某些种类 的减少或灭绝,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 B类辐射的增加也会损害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其产量减少,使大气中存留更多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加剧。
温室气体贡献率比较(纵坐标为辐射强度 单位:瓦特每平方米. W/m2)
单位质量的各种温室气体增加的全球平均辐射强度比较
CO2 (carbon dioxide) CH4 (methane) trop. O3 (tropospheric ozone) N2O (nitrous oxide) 人为源:CFC 11+12 (chlorofluorocarbons)
臭氧的损耗
在平流层中的臭氧损耗,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 在此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 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 O3 +X — O2 + XO X + O—X+ 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