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涵义(一)隐私权的概念我国法律关于隐私权没有直接的规定,但在宪法第38条、39条、40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与秘密不受侵犯,还有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中有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认定为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关于隐私权在我国的学者中没有统一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隐私权也称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以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二、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三、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总的来说,隐私权就是保护个人私生活的秘密不受非法监视、窥探、收集、披露等权利,它是人身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的精神自由权,是与公民的身体自由权相对的一种对世权。
公民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行动和思维、决定个人私事。
不受他人约束、限制和阻碍。
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
(二)新闻自由的概念新闻自由是指公民和新闻传播媒体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收集、采访、写作、传递、发表、印刷、发行,获知新闻或相关作品的自由性状态。
在我国宪法32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新闻自由是这一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新闻自由是宪法赋予新闻媒体有依法自由从事采访、写作、出版新闻作品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
保障新闻自由就为公民提供了发表自己个人观点,批评社会不公之事,没有过多负担畅所欲言的民主环境。
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的民主国家规定的一项基本自由,其在保障人民监督政府,政府听取民意、凝聚民智,保障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保障个人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
[1]二、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及原因分析隐私权侧重保护个人的私密信息,避免其他主体的干涉和侵犯。
新闻自由体现的知情权则重[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群众出版社, 1997。
在让社会公众了解社会的各种信息,这两者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和矛盾。
这两种权利都是为法律所保护的权利。
但任何一方的行使都会或多或少的侵犯到另一方的权利的实现。
(一)新闻自由对隐私权侵犯的主要情形1、新闻采集时的侵犯在社会生活中侵害公民隐私权大多是因为新闻媒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内容发生过的。
一般来说,有以下侵犯隐私的行为:(1)非法闯入和强行采访。
未经被采访者的同意就偷偷进入甚至强行闯入进行采访,这无疑是对公民住宅的的侵犯。
(2)监听、监视。
这两种行为本是只有特定的国家机关在行使国家权力时才可以使用的方法,而且,这两种行为还需要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批。
但是,现在一些新闻记者当他们不能进入被访者的私人空间对其进行直接采访时,就采取使用电子偷拍,偷录的方法,记录他人的隐私。
更多的时候就是跟踪被采访者寸步不离,时时刻刻都跟在其后,给被采访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3)窃取他人个人资料。
这是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是违反法律的,所以,案例并不多。
(4)隐性采访,俗称“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真实目的,以偷拍偷录和亲身感受的方式对事件进行采访,而被采访的对象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采访。
我们大家现在看到有很多电视节目采用这种方式。
对于“暗访”它存在积极和消极这两方面,积极的地方是在揭露违法犯罪活动时,以及在对公权运作的监督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这种手段用于普通采访中,使被采访者的隐私权很容易就被侵犯。
在国外,就有很多国家禁止未经同意的谈话录音,包括电话谈话和当面交谈。
在我国虽然无相关的规定,但是,也应该对暗访这种形式进行规范,将其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使之既发挥作用,又不会侵犯他人隐私。
2、新闻报道中的侵犯(1)未经同意,对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财产、家庭婚姻生活和生理缺陷、疾病的报道。
一般来说,这些信息都是普通人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隐密信息,新闻报道是不能轻易披露的。
但是现在涉及这些私密的信息报道的数量相当多。
比如,在报道一些人是如何感动中国,如何如何的生活艰辛却没有放弃希望,在此基础上有的还继续帮助他人的时候,为了凸显他个人精神,就将其父母有病,配偶去世或也是身患重大疾病,孩子要上学而且十分努力等把这些事情如实报道。
使其不愿大家知晓的事情被众人所知而且作为饭后的谈资。
(2)未经被采访者同意公开其不光彩的经历。
不光彩的经历主要是指公民的违法经历。
有些当事人年轻时不懂法,在经历牢狱之灾后,改过自新奋发努力生活。
当初的不光彩经历可能已无人知晓,但是,新闻媒体将他的“旧事”再次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但会使当事人感到痛苦,给其家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会导致不好的社会影响。
这无疑不是对当事人的侵害,对于真心悔过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3)报道性侵犯的案件时使他人可以辨认被害人特征。
在各国的法律规定中,凡是涉及性侵害的案件均有规定,即对于被害人的相关信息都应该予以保密。
因为如果公开被害人的相关隐私,可能导致被害人的二次伤害,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的评价,会使其名誉受到极大损害,同时对被害人的家人也带来伤害。
(二)冲突原因分析1、冲突原因其一,社会原因。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有这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地位的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观,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所以不同利益需求的人对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含义理解皆不相同。
大多都是站在自己利益的一边来理解对权利的追求。
从事新闻行业的人普遍认为新闻需要极大的自由,越自由越好;然而,其他人特别是对生活隐私十分重视的人如明星、社会名流则希望自己的隐私权能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
不同的社会,不同经济条件的国家,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背景,有着不同的道德素质层次,这些因素就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个法律现象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中国人的眼中为国家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是很正常的,但在外国人的观念中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很多法律都体现了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不同的是在我国法律基本上是为了社会大局存在的,所以很容易就会忽视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人的年龄一般被认为是隐私,不是熟识的人一般不会问,因为会显得没有礼貌,但我国则这样不认为。
笔者认为事物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当然地,人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对于同一个事情人在不同的时期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或者是当人处于不同的利益需求的情况下,原先的对于权利的认识就会改变。
以前是记者的时候,可能会极力宣扬新闻自由的好处;后来成为了政府官员,就可能极力的去批评新闻的过于自由所带来的社会的不安定之类的坏处。
其二,立法原因。
法律通过设立各种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
但作为立法者,他的能力是有其局限性的,立法技术也不完善;同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多变性,在对一个社会关系做出界定的时候,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将其完全理清,由此,导致设置的法律存在漏洞。
从而在两种权利产生冲突的时候,法律不能当然的使这两种权利完全不受到侵害,所以,总是必须使其中之一受到损害,或者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具体说来,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就是因为新闻媒介的活动侵入了生活中的个人空间,但因为人是群体生物,所以人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由此,在人们个人生活同社会公共生活存在交叉地域时,不易分清二者的时候,新闻在对公共信息进行报道的时候随之侵犯到了个人的隐私,因此,冲突也就产生了。
但是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二者交融处的明确界限的划定,所以,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了。
2、冲突本质新闻自由作为作为一种权利,是媒体和广大的民众共同享有的权利,代表了表达自由。
但是不同的主体使用该项权利时所追求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想要实现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总的说,基本可以将这么多的利益归纳成两类:一是,公共利益;二是,个人利益。
表达自由一般追求的是前者即公共利益,而,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它所追求则是个人利益。
因此,当主体不同时,对同一个客体主张的利益取向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就必然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造成不同权利间的冲突即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
三、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法律协调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时代,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社会民众感兴趣的或是说想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
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可以因大众喜好而随意采集、传播相应的信息。
如果没有限制的任意猎奇,就是对新闻自由这项权利的滥用。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家越来越重视对自己隐私权的保护。
虽然说要积极保护隐私权,但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个人的信息都是在隐私的范围内。
另外,因为权利冲突必然产生冲突成本,造成权利的低效益,最终导致一项或者是所有权利的被迫放弃,所以作为调解社会关系的法律,就应该对新闻自由与隐私权这二者的冲突进行协调,达到利益的平衡,使冲突在得到解决的同时,损失最小,而且各方面实现最优权利效益。
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强健而自由的新闻机构是对官方掩饰和虚假报道的一种聪明的限制。
制宪者的最基本的意图是创立一个各权力机构之间互相平衡制约的制度;在对新闻界的错误得到有限制性赦免的情况下,新闻的政治作用看来是那一个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新闻本身具有灵活性和独特的范围以及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报道秘密的行政部门的不法行为。
但在新闻自由与各种利益相冲突时,它可能构成侵权,由于被侵权的对象不同,侵权的成立标准也就不同,法律调整的方式亦相应地有所差别。
(一)现在我国立法对解决该问题的现状与不足1、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1]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这里的“人格尊严”应当包括公民的隐私尊严;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此条保护的是公民的宁居权;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此条保护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权。
2、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民法的重点保护,但遗憾的是我国的民事立法对隐私权尚无明文规定,而是以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弥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大缺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