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全解

《公司治理》全解

公司治理
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 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需要。
——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
“公司治理”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
是1980年代初期。尽管公司治理的概念诞生只有短短几十年 时间,但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公司治理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科学合理的公 司治理是保证现代企业有效运营的基础和条件,无论是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完善公司治理看作是改善投资环
股票价格
安然舞弊手法之透视
安然舞弊
通过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 利用出售 隐瞒负债 回购和 高估利润 股权转让 操纵利润
其他手段 隐瞒负债 逃避税收
之手法
策划无经济实 质对冲交易 掩盖投资损失
空挂应收票据 虚增资产 和权益
第一章 导 论
1.1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1.1.1企业制度的演进 1.1.2股权结构分散化
1.1.3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1.2 公司中的代理问题 1.2.1代理问题及其原因
知识结构图
1.2.2典型的代理问题
1.3 公司治理的定义
1.3.1 国外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1.3.2 国内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1.4公司治理的研究范围 1.4.1 公司外部制度或机制的角度 1.4.2 公司内部制度或机制的角度 1.5 公司治理的意义
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个 人 企 业 合 伙 企 业
•资金短缺 •贷款信誉差
•监督成本高,效率低 •个人绝对债务风险高 •合伙企业稳定性差
公 司
上市公司
股份有限 公司
公司制企业
(公众公司)
有限
非上市公司
公司
有限责任 公司
(封闭公司)
两合 公司 合伙企业 无限 公司
个人独资 企业
1.1.2 股权结构分散化
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直到破产前,公
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 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 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 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 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2.经济学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 即高级经理人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

林毅夫(1997)是在论述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时论及这一问题的。他认为, “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 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并随后引用了米勒(1995)的定义作为佐 证,他还指出,人们通常所关注或定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指的是公司 的直接控制或内部治理结构。

1.1.3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与小型私人控制的企业不同,公众公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股东虽然还是拥有剩余控制权(即投票权),但分散的小股 东无法执行日常的公司管理。因此,现实的情况是,董事会作为股 东的代表来选择经理。也就是说,出现了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所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第二,分散的小股东缺乏监督管理者的内在动力,即不愿意监督管 理者。原因是,监督是一个公共物品。如果某一个股东的监督导致 公司业绩改善,那么所有的股东都将受益。在监督是有成本的情况
在公司制企业发展初期,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公司股东的数量也不多, 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后来,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加速发展和公司 经营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措大量的资 金,这样公司的持股人将会从原来的少数人变为多数人,他们可能是社会中
的个人,甚至是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公司的股权结构逐步分

这些代理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希望通过公司治理来对经 理提供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使其行为能够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这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思考:既然有这么多“代理问题”可能存在,为何投资者还 是乐于进行投资,成为公司的股东? 乐观预期,基于: 契约 信誉 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3)对经营者激励论。梅耶(1994)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
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 计划的一切东西。”
1.3.2 国内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由于公司治理涵盖了企业制度、公司管理和政府管制等研究领域,跨越
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对此问题研究的领域
散化、多元化。 因此,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是现代公司的第一个特征。 公司的股权结构,经历了由少数人持股到社会公众持股再到机构投资者
持股的历史演进过程。
股权结构分散化对公司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第一,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利关系为资
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
有利 影响
。 第二,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

注意:公司中仅仅涉及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关系吗?还有 哪些利益相关者?
如何在一个公司里平衡股东、经理人、债权人 和员工等要素提供者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利益 呢? 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连接在一起的?是一种 什么关系? 竞争与合作-------契约 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公司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与 区别在哪? 如何使公司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各参与者的 目的,制衡他们的行为,维护共同的利益? 唯一的途径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规则。
信息不对称
股东(委托人) 企业所有者
聘 用
委托 代理 关系
代理 成本
经理(代理人)
企业经营者
机会 主义
机会主 义
信息不对称
多层次的 委托代理问题
股东大会
选举
监督 选举
公司职工(工会)
选 举
党 组 织
董事会
监督 聘任
监事会
经理
1.2.2典型的代理问题表现
第一,公司规模最大化 第二,过度多元化(风险减小、自由现金流) 第三,管理层战壕 第四,奢侈的在职消费、侵占、挪用 作假帐,欺骗投资者….
代公司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
展的润滑剂。
不利 影响
首先股权分散化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公司的股 东们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从而造成 治理成本的提高; 其次是对公司的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特别是 大量存在的小股东,他们不仅缺乏参与公司 决策和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积极 性,而且也不具备这种能力; 最后是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和公司其 他利益相关者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 夺的风险之下。
1.3.1 国外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公司治理的英文为“Corporate Governance”,其直
译为法人规制或法人治理结构。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
的界定,主要是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行为,保护股东 利益、保护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两个主题
展开的 。
1.3.1 国外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行为、保护股东利益这一主题,西方学者对公司

张维迎(1999)的观点是,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 能与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指有关公司控制权
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
境、夯实经济基础的必要手段。
【案例分析】
公司安然:神话的破灭
一直以来,美国安然公司(Enron Corp)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 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 ,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 20%的电能和天 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
“安 然 事 件”回 顾
1500.00 1000.00 500.00 0.00
1997
1998 312.60 7.03
1999 401.12 8.93
2000 1007.98 9.79
营业收入 202.73 1.05 净利润
安然公司经营业绩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安 然 事 件”回 顾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0 1997 1998 293.50 70.49 1999 333.81 95.70 2000 655.03 114.70
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
关系。

斯坦福大学钱颖一教授在他的论文《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
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 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实现各自 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 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治理的内涵有三种理解:
(1)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关系论。马克·J·洛(1999)认为,公司治理 结构是指公司股东、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2)控制经营管理者论。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 资金提供者确保获得投资回报的手段。如资金所有者如何使管理者将利润的一 部分作为回报返还给自己?他们怎样确定管理者没有侵吞他们所提供的资本或 将其投资在不好的项目上,他们怎样控制管理者,等等。
也比较多,对公司治理得出的概念也比较多。加之,公司治理不是一个一成 不变的历史产物,它是随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演进的。目前,主要从 具有比较广泛研究和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三大学科定义。 1.管理学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李维安(2000)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