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医学课件:禽寄生虫病

动物医学课件:禽寄生虫病


病原形态
• 3.有轮赖利绦虫(R.cesticillus) • 寄生于鸡的小肠内,虫体较小,一般不超过4cm,偶可达
15cm,头节大,顶突宽而厚,形似轮状,突出于前端, 上有两行共400-500个小钩,吸盘上无小钩。生殖孔在体 侧缘上不规则交替排列。孕节中含有许多卵囊,每个卵囊 内仅有一个虫卵。虫卵直径42-34μm。
三、鸡绦虫病
• 一. 赖利绦虫病 • 鸡赖利绦虫属于戴文科
(Davaineidae),赖利属 (Raillietina),寄生于家鸡和火 鸡的小肠中。世界性分布。对养 鸡业危害较大,在流行区,放养 的雏鸡可能大群感染并引发死亡。 赖利绦虫种类多,在我国各地最 常见的鸡赖利绦虫有三种:四角 赖利绦虫、棘沟赖利绦虫和有轮 赖利绦虫。
定期驱虫,在流行区,根据病的季节动态进行有计划 的驱虫;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有条件地区可用药物杀灭之; 防止鸡群啄食蜻蜓及其稚虫,在蜻蜓出现的季节,勿在早 晨或傍晚及雨后到池塘岸边放牧,以防感染。
二、鸡棘口吸虫病
•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 (Echinostomatidae)的各属 吸虫,统称棘口吸虫寄生于 家禽和野禽的大小肠中引起 的疾病,有的也寄生于哺乳 动物包括人体。棘口类吸虫 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 畜禽有一定的危害。
(二)戴文绦虫
• 为戴文科(Davaineidae)戴文属(Davainea)的节片戴 文绦虫(D.proglottina )寄生于禽类十二指肠。头节小, 顶突和吸盘上均有小钩,但易脱落。生殖孔规则地交替开 口于每个体节的的侧缘前部。雄茎囊长,可达体宽的一半 以上。睾丸12-15个,排成两列,位于体节后部。粪便检 查发现孕节或尸检时找到虫体可确诊。由于虫体较小,通 常一条绦虫每天只排出一个孕节,又往往在夜间或下午, 所以,在鸡粪中不易找到,故应注意收集全粪检查。
病原形态
• 2.棘缘属(Echinoparyphium) • 曲领棘缘吸虫(E.recurvatum) 寄生于家禽和其它野禽类
的十二指肠中,也发现于犬、人及鼠类体内,常与宫川棘 口吸虫混合感染。在国内外分布广泛。虫体小,仅有2.55.0mm×0.4-0.7mm。体前端向腹面弯曲。头领发达,有 头棘45枚,其中腹角棘各5枚。睾丸呈长圆形或稍分叶, 前后排列,二睾丸密切相接。卵巢呈球形,位于虫体中央。 卵黄腺在后睾丸后方向虫体中央汇合。子宫短,内含少数 虫卵。虫卵为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81-91μm×5264μm。小土窝螺、尖口圆扁螺、折叠萝卜螺及斯氏萝卜 螺均可作其第一二中间宿主,蛙类也可作为它的第二中间 宿主。
• 常用药物有: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 在流行区,对鸡应进行定期驱虫;鸡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 燥,及时清除鸡粪。
(三)皱褶绦虫病
• 片形皱褶绦虫(F.fasciolaris),属膜壳科,寄生于家鸭、鹅、 鸡以及其它雁形目鸟类的小肠中。世界性分布,多为散发, 偶呈地方性流行。在福建、台湾、湖北和宁夏的鸭,福建 的鹅和台湾的鸡体内均有发现。主要形态特点是在其前部 有一个扩展的皱褶状假头节(Pseudoscolex)。
(四)膜壳绦虫病
• 禽膜壳绦虫属膜壳科(Hymenolepididae),膜壳属 (Hymenolepis),寄生于陆栖禽类和水禽类的小肠中。世界 性分布。
致病作用和症状
• 赖利绦虫为大型虫体,大量感染时虫体集聚成团,导致扬 阻塞,甚至肠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 引起中毒反应,出现神经症状。棘沟赖利绦虫的顶突深入 肠粘膜,引起结核样病变。患禽在临床上表现为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腹泻,渴感增加,体弱消瘦,翅下垂,羽毛逆 立,蛋鸡产卵量减少或停产。雏鸡发育受阻或停止,可能 继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生活史
• 四角赖利绦虫和棘沟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蚂蚁。虫卵被 蚂蚁食人后,于其体内约经2周的发育,变为似囊尾蚴, 鸡啄食含似囊尾蚴的蚂蚁后,经2-3周发育为成虫。有轮 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蝇类和甲虫。虫卵被中间宿主食入 后经14-16天的发育,变为似囊尾蚴。鸡啄食含似囊尾蚴 的昆虫而遭感染,约经20天发育为成虫。
• 治疗 • (1)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50-200mg/kg,禽类可将粉剂拌在
饲料中饲喂。 • (2)氯硝柳胺:剂量为50-60mg/kg,拌在饲料内喂服。
预防
• (1)在流行区,对患禽应有计划地进行驱虫,驱出的虫体 和排出的粪便应严加处理。
• (2)从禽舍中清扫出来的粪便应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 (3)改良土壤,施用化学药物消灭中间宿主。 • (4)勿以浮萍或水草等作饲料,因螺类经常夹杂在水草中。 • (5)勿以生鱼或蝌蚪及贝类等饲喂畜禽,以防感染。
• 前殖吸虫的种类较多,以卵圆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分 布较广,仅就此二种吸虫加以叙述。
病原形态
• 1.卵圆前殖吸虫: 体前端狭,后端钝圆,体表有小刺。大 小为3-6mm×l-2mm。口吸盘小,0.15-0.17mm×0.170.21mm,椭圆形,位于体前端。腹吸盘较大,为 0.4mm×0.36-0.48mm,位于虫体前1/3处。睾丸不分叶, 椭圆形,并列于虫体中部之后。卵巢分叶,位于腹吸盘的 背面。生殖孔开口于口吸盘的左前方。
病原形态
• (2)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也叫卷棘口吸虫日本变种 (E.revolutum var.japonica)。主要寄生于家禽和其它野 禽的大、小肠中,也寄生于犬和人的肠道。在我国分布 广泛。与卷棘口吸虫的形态结构极其相似,其主要区别 在于睾丸分叶,卵黄腺于后睾丸后方向体中央扩展汇合。 幼虫对扁卷螺更易感染,成虫不仅寄生于禽类而且还在 哺乳动物体内寄生。
临床症状与病变
• 少量寄生时危害并不严重,雏禽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食欲不 振。消化不良,下痢,粪便中混有粘液。禽体贫血,消瘦, 发育停滞,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剖检所见:肠壁发炎,点 状出血,肠内容物充满粘液,有许多虫体附在肠粘膜上。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尸体剖检发现虫体或生前粪便检查检获虫卵即可做出诊断。
生活史
• 前殖吸虫的发育均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 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及其稚虫。
• 成虫在宿主的寄生部位产卵,后随粪便和排泄物排出体外。 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或虫卵遇水孵出毛蚴),毛蚴在 螺体内发育为胞蚴和尾蚴。无雷蚴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 体逸出,游于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稚虫时,即 由稚虫的肛孔进入其肌肉中形成囊蚴。当蜻蜓稚虫越冬或 变为成虫时,囊蚴在其体内仍保持生命力。家禽由于啄食 含囊蚴的蜻蜓稚虫或成虫而感染。囊蚴的囊壁在宿主体内 被消化,童虫逸出,经肠进入泄殖腔,再转入输卵管或法 氏囊。
• 1.棘口属(Echinostoma)
• (1)卷棘口吸虫(E.revolutum)寄生于家鸭、鸡、鹅及其它野 生禽类的直、盲肠中,偶见于小肠。分布于世界各地,在 我国流行广泛,除青海、西藏外,其它省、市及自治区均 有报道。虫体呈长叶形,大小为7.6-12.6mm×1.261.60mm,体表被有小棘。具有头棘37枚。口吸盘小于腹 吸盘。第一二中间宿主均为淡水螺类:小土窝螺、凸旋螺、 尖口圆扁螺、角扁卷螺、折叠萝卜螺和斯氏萝卜螺等。
禽类的小肠中,人亦感染。是国内外分布广泛的一种吸虫。 虫体肥厚,头端圆钝,腹吸盘处最宽,腹吸盘向后逐渐狭 小,形似圆锥状。 • 第一二中间宿主有小土窝螺、折叠萝卜螺、斯氏萝卜螺; 第二中间宿主还有蝌蚪、姬蛙等。
生活史
• 棘口吸虫类的发育一般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 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有淡水螺类、蛙类及淡水鱼。 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至体外,在30℃左右的适宜温度下 于水中经7-10天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到适宜的 淡水螺类,即钻人其体内,脱掉纤毛,发育为胞蚴,进而 发育成母雷蚴、子雷蚴及尾蚴。在外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幼虫在螺体内约经32-50天的发育变为尾蚴,后自螺体逸 出,游动于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类、蝌蚪与鱼 类,即侵入其体内变为囊蚴。终末宿主吞食含囊蚴的第二 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在畜禽体内约经2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
兽医寄生虫病
家禽寄生虫病
一、鸡前殖吸虫病
• 病原为前殖吸虫,属于前殖科(Prosthogonlmidae),前殖 属(Prosthogonimus),寄生在家鸡、鸭、鹅、野鸭及其它 鸟类的输卵管、法氏囊(腔上囊)、泄殖腔及直肠,偶见于 蛋内。常引起输卵管炎,布,在我国的许多省、 市和自治区均有报道,但以华东、华南地区较为多见。
病原形态
• 1.四角赖利绦虫(R.tetragona) 寄生于家鸡和火鸡的小肠 后半部,虫体长达25cm,是鸡最大的绦虫。头节较小, 顶突上有1-3行小钩,数目为90-130个。吸盘卵圆形,上 有8-10行小钩。成节的生殖孔位于一侧。孕节中每个卵囊 内含卵6-12个,虫卵直径为25-50μm。
• 2.棘沟赖利绦虫(R.echinobothrida) 寄生于家鸡和火鸡的 小肠,大小和形状颇似四角赖利绦虫。但其顶突上有两行 小钩,数目为200-240个。吸盘呈圆形,上有8-10行小钩。 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边缘上,孕节内的子宫最后形成 90-150个卵囊,每一卵囊含虫卵6-12个。虫卵直径为2540μm。
• 禽类感染后,可产生免疫力,当其再感染时,虫体则不侵害 输卵管,而随卵黄经输卵管的卵壳腺部分与蛋白一起包人蛋 内,所以蛋内经常有前殖吸虫的存在。
诊断\治疗\预防
•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所见病变,并发现虫体,或用水
洗沉淀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便可确诊。 • 治疗
早期可用四氯化碳2-3ml,胃管投与或素囊注射。亦可 试用吡喹酮治疗。 • 预防
• 2.透明前殖吸虫: 呈梨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大小为 6.5-8.2mm×2.5-4.2mm,体表前半部有小刺。口吸盘为球 形。大小为0.63-0.83mm×0.59-0.90mm。腹吸盘呈圆形, 直径为0.77-0.85mm,位于虫体前1/3处,等于或略大于口 吸盘。睾丸卵圆形,不分叶,位于虫体中央的两侧,左右 并列,二者几乎等大。生殖孔开口于口吸盘的左上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