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散文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27
《黄土招魂》
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简笔勾勒出失去了灵与肉的黄土 领域的凋敝景象,与上文内容形成鲜 明对照,为下文写自己的复杂情感和 沉重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
28
《朦胧的敬慕》
1.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 构方式。
(2)使思路得以拓展,行文富有变 化。
31
5.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 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 “朦胧的敬慕”?(5分)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 的敬慕;
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 慕:
①跛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
②“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 的遗体;
③“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32
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 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 节的描写相呼应。(画线句与上下文的关联作用8 )
从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生普 遍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知道“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 构两方面作答,但未能准确判定该句 (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只知道记一些 术语往题上靠,且没有具体分析,比 如答“铺垫”,只说到“为下文铺 垫”,却说不出如何铺垫,为谁铺垫;
6、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 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 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 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 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 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 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33
《隐身衣》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 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和观点?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 23
《中国地图》
简述看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
(1)从内容上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 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一个地 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 深化了主题;
(2)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 意象得以突出;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 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
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14
(2012·重庆) 《太阳梦》 1.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
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
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
11.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5
(2009·江苏) 《上善若水》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 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①领起全文内容,(从三个问句所处 位置考虑)
②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水→ 都江堰→ 人→ 文化精神)
路的转换(折); ④引起下文的作用。
19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升华感情,深化主旨; ④呼应开头,结构严谨;
20
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 总分印证关系;
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 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 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 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29
2.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试 作简要分析。
(1)自然引起下文对三位死人的回忆;
(2)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抑扬),突出了对伟 人的敬意。
(3)从表达上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
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
化,颇具乡土情趣。
24
如何规避答句段作用分析题中的“贴 标签”问题?
一、阅读方面
1.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 达特点。
如何读所给句段呢:写了什么内容,有 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
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 字;
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字中须有 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
25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 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 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 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3.答题要看赋分。2分的提问可以简略作答,如只答出 承上启下即可。4分的提问则回答要更细致全面一些,如 可以把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答出来。
4.开头结尾部分的语句的作用较多,答题时不要全部罗 列,尤其不要互相冲突,应根据语句具体内容作合理组 合。如:已答“总领全文”,就不可再答一条“为下文 作铺垫”。
35
3.在作者看来,穿上凡间的 隐身衣有哪些不便?又有哪些作 用?
不便是人家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自己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 会遭遇世态炎凉,招人暗笑。作用 是不必装模作样,能自由真实地生 活,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 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路。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 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文章最后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
③激发读者的思考。(从连续设问的 效果考虑)
6
7
(2007·江苏) 《麦天》 2.“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
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 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①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概括内容要点)为 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在本段中的作用)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 用;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
一唱三叹之效。
21
结构作用题答题要点:
1.首先要看提问语句的位置,根据位置定作用。
2.这类题目一般都会有提示要分内容和结构两面回答, 尤其是散文中一些描写性的语句,更要从文句本身的内 容和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两个方面作出解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乡村的瓦(节选) 冯 杰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 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 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 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 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 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 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
系。
11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 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隐含了作者希望摆脱羁束的思想和做 人要坦白真诚的观点,这些文字让人读 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 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34
2.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 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 子,有什么用意?
将王太太的浮夸造作与桑丘不装斯文、 不讲礼数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意在 表现“卑微”这种“隐身衣”,可以 让人拥有自由的生活,率真的个性, 而财富地位却可能让人变得虚伪造作, 愚蠢可笑。
22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3.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4.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 明理由。 答: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 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5.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二是答题时,遗漏要点,这与理解 肤浅、归纳不全有关。
9
建议规范作答:
(1)回答“内容”作用,主要看这 句(段)话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意图 是什么;
(2)回答“结构”作用,无非是引 起下文,总领全文、过渡,铺垫,照 应,总结上文等,要结合文本具体说 明。
10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 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1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 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 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 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 的关系与安排。
2
“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 读的必考点,在命题上有整体分析 散文的结构、思路与局部分析句段 结构作用两种。江苏卷命题一般是 着眼于全篇却选择一些“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句段来考查。
12
3、构思篇章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 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 曲折有致。
13
(2010·重庆)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 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