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英语课文翻译第一课面对新千年随着1970年代的到来,单独国际设计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结束了。
一方面现代主义继续受到抨击并大范围地失去信用,另一方面当代的现代主义者着手证明这个运动的有效并说服(众人),即使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条件变化了,技术进步的冲击推动将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在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建筑界,其次是设计界。
有关后现代主义和它与材料文化关系的讨论是由像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和密歇尔.格雷夫斯的作品引起的。
这些作品受到了从流行文化到复兴风格的影响,无论是古典主义或艺术装饰主题。
从这些争论和随之而来的对他们作品的批评中清楚看到:就风格而言,现代主义可选择的适当位置和在这个世纪最后持续30年最重要的主旋律将是走向多元化。
事实上没有一个建筑或设计理论或方法处于突出地位。
这种开放性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分化和所谓的“特定市场”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反映了这种多样性。
在英国(设计的发展)采用了保守的方法,例如新青兰和泰瑞法内怀旧的新古典主义,而法国和西班牙则更前卫。
如今建筑师讨论建筑的可行性时,有点像他们19世纪的先驱者。
他们还要考虑到另外的事情,这些包括石油危机对塑料价格的影响和社会对生态事务再循环的日益关注,这样将不是重点争论风格问题,而是主张设计师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社会角色。
这是由于设计师与制造工业的相互联系,随着技术发展神话的幻灭以及它所带来的希望前景,都威胁和损坏现代设计所创造的繁荣,可是,在80年代初期,所有的害怕和担心都被暂时忘掉,设计表现出像建筑一样有能力提升它的文化形象,而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并不令人吃惊的是促使公众注意设计的催化剂来自意大利。
与城市年度贸易展相呼应的在1981年米兰举行的孟菲斯展览是一个转折点。
在年轻同事的帮助和具有同情心的的非意大利人的支持下,索特萨斯颠覆了已有国际设计对产品的价值观,孟菲斯设计的家具以及相关的物品都是颜色鲜艳、装饰考究和形状怪诞,参考了数不清的过去风格的视觉样式。
设计首次没有依赖建筑这根拐杖,而宣告它自身摆脱了现代主义的束缚,而与后工业时代合拍。
这次冲击是国际性的,这个时间的解放效应分别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英国、捷克、日本,他们结成联盟,被索特萨斯命名为“新设计”。
80年代被称为“设计师的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潮也融入其中,而使设计采用完全民主的新方法。
“设计师”这个词出现在日常用品上,从理发师到牛仔裤上都有,并促进其本身职业化。
早在20世纪后期的大众市场上,“设计师”就意味着个性化并尝试使人与众不同。
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市场策略,附带的结果是设计师和设计的概念普及化。
按照3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师的模式,使设计师成为名人。
不仅是欧洲,而且还有日本和快速增长的朝鲜、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了解先进设计文化的益处。
在这种多样的气候下许多不同的风格并存,从激进的孟菲斯到更严肃的高科技风格,刺激工业材料的应用转向非工业化的方式。
有些公司比如意大利的金属公司阿勒西就将设计摆在重要位置,委托有名气的设计师为公司设计产品并迅速获得令人崇拜的地位。
设计文化的传播,比如早在80年代中期在伦敦开放的设计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了设计的面貌。
所有的发展进步成功地树立了设计师的形象,确保了设计师与工艺师和建筑师在同一文化阶层中取得平等的地位。
同时也产生了将设计与广告和市场紧密相连的效应。
这种效应掩饰了设计作为生产工艺的基本元素和日用物质环境一部分的作用。
然而到90年代初设计的神话伴随着经济神话一起破灭了,设计师不得不想办法克服80年代对设计性质浅薄的认识。
80年代早期的解放效益依然存在,这样设计时可以不受现代主义束缚,而可以自由选择成熟的工作模式。
同时,从本世纪初继承的价值观重新受到重视,一些设计师认识到早期设计观念连续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一个主要的设计理论是相对抗的,因此没有矛盾。
每种方法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
有些设计师想要一些名声,而有些更喜欢做默默无闻的。
大多数都懂得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工作中合作。
众所周知只考虑某个地方或某个国家是不行的,到20世纪末设计已经变成全球化了。
从最初谨慎少数手工艺者寻求新材料来反映现代化,到如今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对我们现代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事务。
第二课意大利设计?不,是中国设计请看BIack&Decker公司的新型电熨。
对于它的流线型设计风格,你可能以为它们出自米兰或伦敦某家时尚工业设计公司之手。
然而你却万万没想到,那些赏心悦目的外形竟然是中国广东省设计师的作品。
Applica消费产品公司新产品开发部主任史蒂文·赫克说,中国人“不可思议地跟上了设计潮流”。
Applica公司根据Black&Decker公司的授权生产一些小型家用电器。
中国现已不再是仅仅充当世界工厂的加工基地了,它正在成为工业设计领域里的一支新生力量。
中国拥有不下200所设计院校,每年的毕业生多达8000人左右。
有成百上千的中国优秀学生纷纷涌向欧美最好的设计专业去攻读硕士学位。
摩托罗拉公司个人通讯部的消费者体验设计主任蒂姆·帕西说:“真的很难形容他们有多么优秀。
”该部在北京拥有一个8人设计小组。
此外,通用汽车公司、LG电子公司和伊莱克斯公司都已聘用本土设计师来设计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当然,这依然只是中国产品设计的初级阶段。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工作还仅停留在调整现有产品的色彩和造型上。
产品的概念设计工作通常仍在欧洲或美国进行。
家庭用品Home depot 公司主管商品零售的执行副总裁杰里·爱德华兹说:“中国有很好的设计师,但是(在许多产品上)他们并不了解美国市场。
”家庭用品公司和中国的分包商合作得非常密切,生产一些诸如水龙头和吊扇之类的产品。
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的生产商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免费为国际公司提供设计服务。
对于Applica公司的赫克来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每当他们想要改进产品设计的时候,都会节省10万美元或者更多的资金。
中国的设计攻势是其经济日趋成熟的一个表现。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出口大国,但为当地市场生产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淘汰的设计方案。
如今,就像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韩国一样,中国公司强烈渴望通过对新产品进行优秀的设计来赢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何人可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也比以前越来越挑剔了。
中国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这种爱好往往受文化需求的影响。
例如,计算机制造商联想集团公司现在生产出一款针对老年用户而设计的触屏式电脑,因为他们用不惯键盘输入中国字。
如果想了解中国的设计潜力,你可以看一看海尔集团公司的情况。
早在1994年,这家白色家电生产商就建立了一个工业设计部门。
今天,灵气十足、卓而不群的海尔冰箱和洗衣机系列产品已经使它成为全球家用电器领域的领头羊。
伊利诺斯工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帕特里克,惠特尼说:“海尔以其设计而闻名。
”如果那些成千上万新出炉的设计系毕业生要对此说些什么,那就是其他中国公司开始确立自己声誉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5.第五段、自从来临的机械化, 这本书专注于设计已经被定义和理解强调这些使它成为最近的历史一部分的主题。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要记住,他有一个早期我们理解的主要负责方式的历史的概念。
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较大过程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制造工艺或自动化的感觉,或者形成了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参与社会或经济它的定义,(从那一刻开始,这个词进入英语)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最根本的是因为社会—经济体系的变化具有持久框架。
因此第十七世纪样板制造商和现代化工业设计者区别是减少了一个它们各自的创造性活动的性质,而不是被比如经济、技术、社会等执行性质限制。
因为即使在今天设计师的投入进入了一个电子计算器制造,保持不变的是设计过程中的可视化和人性化方面,例如,侧重于该产品的美学和人体工程学方面。
Design and culture 从东京到莫斯科,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蒙特利尔,各个地方都非常了解“设计”这个概念,因此,很显然不同国家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行业情况对“设计”有着不同的理解。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适用于设计的普遍语言几乎每天都被创造出来。
“文化”这个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那种最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意义,也就是一种蕴涵了现代社会整体所表达出的一切观点和价值观的概念,而不是只触及人类壮举的某个方面。
同样,本文中的设计也是指影响到每个人的现象。
上述对文化的定义必须要放在一个广阔的语境下来理解。
这一语境必须囊括经济、政治和技术,因为这些是确立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模式的重要因素。
设计也因这些因素而产生并得以延续。
也正因此,设计作品成为了解读文化的密码。
在本书中,我在考察本世纪内文化是如何影响设计的同时,也探讨设计又如何通过物件物器、制度习俗、人格品行以及它们背后的行为思维模式来创造文化。
自1900年以来,设计与文化(均取最宽泛的理解)之间的共生关系越来越紧密。
本书接下来几个章节将会不断谈到这个共生关系的影响。
我的主要观点是既然工业资本主义造就了设计并继续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引领着设计,那么在这个框架内,设计既和大规模生产密切相连,又和大规模消费密不可分。
而且,这两种现象几乎可以说决定了设计的各类表现形式。
如古罗马两面门神一样,设计也同时具有双重型:作为大规模生产产品的一个无声特性,设计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一个关键但又不被承认的作用;作为大众传媒里的一个特定概念,设计却又如此显眼,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后者这个掩饰下,设计又继而成为市场营销和广告的一种衍生。
我们之所以要买某件产品是因为那是某某人设计出来。
这种“设计师牛仔裤”现象从文化角度来说,完全不同于工业领域默默无名的设计师解决消费者产品成本、外观以及使用方面的问题的那些活动。
设计是如何由大规模生产的产物衍变成市场营销的一个附属品是现代设计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本书的核心问题。
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工业生产领域的一个转变。
由亨利福特(译者注: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创始人。
他发明了现代工业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流水装配线,奠定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基础)倡导的大规模生产主宰了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结构,但是后来受到了另外一种模式的挑战。
这种模式注重批量生产,提倡运作业务的小规模化,有时候还提出可以适当进行一定量的手工熟练技术活。
这一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如20世纪20年代斯隆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做法,到了当代在日本和意大利批量生产这一模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译者注:艾尔弗雷德斯隆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历史上的功臣,他提出生产要划分汽车的档次,能够满足不同购买能力的顾客的消费需求;20世纪60年代大野耐一在日本丰田公司提出了著名的Just-In-Time 及时生产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意大利中小企业兴起了柔性专业化/弹性专精Flexible Specialization生产模式,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Becattini和他的学生提出来的)——把市场需求放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前面,排在第一位,因此更重视产品多样化而不是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