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_下_陈小野

北京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_下_陈小野

6对其它京派文化特点和文化属性的论述6.1文人文化李真瑜[45]:北京戏剧体现了北京文化的高品位性。

“北京人文荟萃,文化的品位自然也‘居高不下’。

北京的戏剧艺术,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在相当程度上传达的是文人文化的精神。

”“戏剧艺术的这种高品位文化档次,使之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原因在于关汉卿、马致远、洪昇、孔尚任、蒋士铨等数以百计的文人剧作家把戏剧当作了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审评历史、阐释观念的载体,戏剧不再是‘下里巴人’的玩艺儿。

戏剧在他们手中是诗,要言志;是史,要论说兴亡;是文章,要干预社会、干预人生,所以元明清的文人剧作和文人传统的诗歌、文章并无根本的不同。

”马鸿增[46]:“本文对地方画派作了界定和分段。

第一时段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了岭南派、后海派和京派;第二时段从50年代起形成了长安画派和新金陵画派。

”“‘京派’的领袖人物是陈师曾和金城。

陈师曾的论文《文人画之研究》对传统文人画进行了学理性的价值判断,第一次给以界定,进而分析其审美特质,特别论述了‘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并与西洋现代派艺术思想做了比较,以此证明文人画艺术观的先进性。

”6.2大气冯一下等[47]:“解放后,文化的地域差异缩小,但‘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差异还是存在的。

很显然,大器严肃的全国试题(指高考历史全国试题)受京派文化的影响很深,而具有都市化平民化世俗化趋向的上海试题则与海派文化一脉相承。

”6.3拙朴陆鑫[8]:“因此,如果将‘海派’文化称之为海洋文化,那么‘京派’文化则应称为内陆文化。

……由此‘京派’服饰上也理所应当地体现了当时内陆文化的主题。

其着装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艳丽,而是本土本位的拙朴。

”6.4对其它京派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杨丹霞[48]:“清末同治,光绪朝以后到民国初期山水画坛已经不再是‘四王’主导一切的局面。

作为‘四王’山水兴起与繁盛的渊薮之地的江浙地区,‘海派’早已取代了‘四王’山水的统治地位,从而使山水画坛的格局以及风尚都发生了改变。

同时,由于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画家向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集中,北京画坛俊彦云集,尽一时之盛。

大多数书画家主要致力于对古代优秀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创立了质朴博大的画风,影响辐射到周边天津、河北等地,遂有‘京派’之誉,成为古代传统最后的强音和余韵。

”“‘京派’画家群虽各有师承,但在维护传统,保存‘国粹’上是一致的。

”7对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文化特点的论述7.1平民性及平民的贵族气马国栋[49]:“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遗传,双重的文化底蕴使得老舍的作品永远都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作家,在他的‘平民气中散发着某些贵族气’。

”刘勇[50]:“在老舍的梦想和追求中,有一种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平民精神。

北京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平民精神在老舍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平民精神有一种宽容性和亲和力,它随意自然,纯朴实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但骨子里又有一种自尊、刚毅和高傲。

这种精神不仅在老舍笔下许多人物身上都有表现,而且首先在老舍本人身上就有着充分的印证。

”7.2俗、且俗中大雅赵园[51]:“北京市民不仅以饮食维系生存,而且追求美味;所追求的又不止于味,还有鉴赏‘味’之为·燕京医学·北京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下)*陳小野1黄毅2*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JJ2006-50)作者简位:1.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2.100005,《北京中医药》编辑部‘美’的那一种修养、能力。

食物在有教养的北京市民,有时是类似他们手中的鸟笼子那样精致的玩艺儿。

其趣味决不只在吃本身,‘味’更常在‘吃’外。

‘吃’在这种文化中,就不止于生理满足,不出于简单粗鄙的嗜欲,而体现着审美的人生态度,是艺术化的生活的一部分。

”“普通北京市民,‘住在万岁爷的一亩三分地上’,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烟壶》),濡染既久,无师自通,便于以俗雅间的调和作成自身风度。

这风度也在‘生活的艺术’中呈现最为集中。

”吕智敏[14]:“‘京味’作为一种地方风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味?它又是由哪些味素所组成的呢?具体地说,‘京味’的基本原味,是一种雍容大雅和圆通俗化相结合,相融汇,升华而成的独特品味。

它是北京的地域环境———主要是人文地域环境内在品格与外在风度凝聚而成的。

”王家平[52]:“赵园还从老舍那篇描写‘三合祥’老板散淡安闲的意态及其破产悲剧命运的短篇小说《老字号》中,品味出了笼盖其上的‘闲散肃静’的情韵,她认为正是这种韵味使得人们可以在商业买卖关系中见出‘古旧高雅’的情调,使‘最可能鄙俗的所在泛出一层诗意’来。

”吕智敏[53]:“统观京味小说艺术风格的表层特征,综其形貌声色,一言以蔽之,曰:‘俗’。

”“当然,作为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入俗之美的‘俗’,其含义绝不在‘庸俗’的一面,而在于它的俚俗、朴拙,民俗风习,地域风味。

”“有些人曾经否认过京味小说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反对过京味小说是一种流派现象产物,认为京味小说其实也就是民俗小说或市井小说。

诚然,京味小说从大的类属上看,或可归属于‘民俗’或可归属于‘市井’,与一般民俗、市井小说也颇有共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反映民俗生活的题材选取上。

但从艺术风格上看,三者之间也只有在表层的理俗特征上相近。

再探其深,就会发现,京味小说与许多民俗小说、市井小说颇多异趣,它不仅追求俗美,而且在其表层风格的入俗之美后面竟然还隐蓄着一种儒雅的底蕴。

初读觉其但俗,圆熟滑顺、土味可掬,再读、三读却觉有余味,那俗中却又透着雅训;入之愈深,愈为这种俗中之雅所陶醉。

这种俗中之雅,恰正是京味小说艺术风格多层次复杂结构中的深层特征。

”“不仅是老舍的小说具有这种大俗其表、大雅其里的复杂风格结构,由主体审美情趣与审美识度凝汇而成的这种儒雅深蕴,普遍地隐蓄于京味小说俚俗朴拙的风格表层之底里深处,这一点是无须更多举例说明的。

”吕智敏[54]:“用北京话进行小说创作确实是京味小说的一大特色,但这绝不等于只要用北京话写出的小说就都是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的特征是多元的,就其核心的特征而言还在于作品的北京文化内涵和由此而带来的化俗为雅的美学品味。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所以说‘味’的概念内涵主要指语言与形象表象之外所深蕴着的一种神韵,所流溢出的一种余音,所引发出的一种情趣。

由此可见,‘京味’虽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北京地域风味,然而它在瞩目于艺术对象中实实在在的北京人、北京生活、北京环境和专注于它的语言媒介北京话的时候,更着意追求的是其语言营构出的形象表象之外那令人回味无穷的融通儒雅的北京文化韵味。

京味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审美层次即在于此。

”7.3大气和土气赵园[55]:“京华毕竟是京华。

有人提到过‘市民气十足的越剧’。

京韵大鼓固然也‘市民气十足’,却绝对与越剧异趣。

即使在市民趣味中,也令人感到燕赵悲歌慷慨的雄放之气。

除却北国民风的浑朴和风物的壮阔,铸成风格的还有所谓‘帝都气象’,为北京独有的政治文化和阔大气魄。

”张智华[56]:“把北京、上海、广州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说:京味影视表现了北京人的大气与土气,上海影视表现了上海人的洋气与小气,广州影视表现了广州人的娇气与俗气。

”7.4幽默:笑中含泪赵志忠[57]:“老舍先生不但是一代语言大师,也是一代幽默大师。

当然,幽默不仅属于老舍先生,也属于曹雪芹、文康这样的小说家,因为幽默已经成为京味小说的一大特色。

”李新宇[58]:“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世态人情是柔顺圆滑的:‘北平能批评一切,也能接受一切,北平没有成见。

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

’(《离婚》)老舍先生描写的这个到处可见到随遇而安的市民的北京城,其实处处让读者觉出一种幽默文字表面之下的悲剧性。

”7.5文化批判徐芸华[59]:“正如研究老舍的专家所言:‘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民族意识的强烈而言,当首推鲁迅和老舍,以批判国民性的持久与心理强度而言,也当首推他们二位。

’”王源[60]:“老舍的重要价值,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化批判及国民性问题的执着关注。

而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其切入点和出发点正是‘京味’浓厚的老北京文化。

”雷晓彤[61]:“不过他(指蔡友梅)对老北京的反映并不仅限于对风俗的总结和归纳,在这些风俗之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文化。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对北京文化有批评的。

”“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所代表的古典传统相比,蔡友梅们从前者对自己文化现状的欣赏和依恋,至多是苦恼和怀疑,一变为明确的批评反思,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过去的彻底颠覆。

”7.6批判反思城市文明。

于启莹等[62]:“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

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

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

”7.7重礼节。

陈黎明[63]:“《茶馆》因其‘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的描绘而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气息。

由《茶馆》我们可以透视出京味文化重‘礼性’,讲‘秩序’,讲体面,求‘排场’,以及追求闲适生活方式的多重特征。

”7.8男性视角。

于启莹等[62]:“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

……同样书写市民人生,前者呈现的是男性视野中的被动生存图景,后者表现的是女性世界里的自觉生存境遇。

”8对以王朔为代表的京味文化特点和文化属性的论述8.1痞气吕智敏[54]:“同是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其实只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的王朔小说,其审美特征与追求却完全与此不同。

首先,它并不追求含蓄蕴藉的儒雅韵味与笔墨情趣,基本上是一览无余的,笔调是恣肆粗放的。

其次,它将调侃作为营构自己艺术世界的主要手段,作品中充满了嘲弄、戏谑、逗贫、甚至是恶作剧式的文字游戏。

正象有些人所说,它的基本格调是世俗化的‘痞’。

这就是京味小说通过温和善意的幽默营造出的充满谐趣的审美氛围与化俗为雅的总体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8.2对以王朔为代表的京味文化的核心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吕智敏[54]:“最后,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京味小说是割不断它与古老的北京文化间那条显示着血缘关系的脐带的,即使是对传统文化负面值的批判,也基本上是不愠不怒,不尖酸不刻薄,有时还会无意中带出一丝恋旧之情,王朔小说却是对传统作全面否定,在对极左横行的不正常年代中的假、大、空及虚伪的价值观念彻底否定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美好的,积极的因素也进行了无情的亵渎,彻底否定。

”9对北京文化整体、京派文学、其它京派文化、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文化、以王朔为代表的京味文化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解释如前述,中国传统文化从“层次”角度看待事物,并追求事物的高层次。

它包括三个核心概念:自然———有序;境界(层次)———有序度;神———最高的有序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