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摘要: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其具体表现:一、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结构美;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色彩美;三、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神韵美;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手法美。

五、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禅意美。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是继孟浩然之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艺术高峰的杰出诗人,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对诗文、绘画和音乐都很精通。

玄宗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任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

四十岁以后,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在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环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

他的山水诗造诣尤精,在推重诗歌神韵的一派诗论家看来,他的作品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

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就艺术言之,一代有一代之风尚,一时有一时之体裁。

院体画与文人画,往往被人称为北宗与南宗。

以明末董其昌等特提此二宗之对立关系后,迄至今日,凡秉笔述画之始者,莫不依从其说焉。

即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而王维为南宗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旧唐书》本传说王维的画“笔纵浅思,参于造化”①。

又说他“画思入神”②。

可见他的画是渗入了思想性格的。

这也就是“画中有诗”的意思。

大诗人苏东坡读王维诗时,禁不住连连赞叹,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③。

这两句话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涵,如诗之有味。

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南宗画派主张诗的发想与画的发想是同一性的。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语)。

一、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结构美(一)景物的绘画构图意味王维还是具有多方面技巧的诗人。

他的诗用来叙事的时候往往从大处落墨,简约而闳深。

他既不像李白那样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取胜,也不像杜甫以叙事和议论的周详见长。

他的诗在描写山水的时候,不求词藻华美,只须淡淡数笔,就能勾出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意境。

像他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一个“直”字,一个“圆”字,诗人把广漠上的景象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图案,这就把大漠的辽阔、空旷刻画出来。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人的视野越辽阔,就越容易见到事物的整体形象,而事物的整体形象永远比局部所见要简洁。

我们在飞机上俯看山河大地,曲折无数的黄河,也会简洁成一条蜿蜒的曲线。

大漠上的孤烟,如果走近去看,肯定会见到它随风飘扬,不可能是笔直的,但如果从远方瞭望过去,风中的飘荡就会被忽略不计,而留给人笔直向天的印象。

“长河落日圆”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是在开阔的视野中,人们会更多地注意河水的曲折,但在开阔的瞭望之下,这些弯曲就会被忽略,而落日也会出现出简洁的图形。

所以这些线条,暗示了诗人骋目远望的辽阔的视野,大漠的旷远亦尽在不言之中。

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

但这只是平面的构图,必须接以“孤烟直”三字,才有了立体感。

“长河”的形象横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

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彩,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汉江临眺》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绘画技巧构图: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诗不拘泥于景物的细节描写,而是从大处落墨,融合进自己的感受与想象,着力表现江流的浩渺与山色的微茫,通过虚实的交错与意象的超远,生动呈现出汉水流域雾霭笼罩中的远山近水。

颔联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极力加以扩展,以至于无穷无尽。

“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

诗人用“有无”和“外”,点出了画面由实景而化入虚白。

颈联再用一个“浮”字,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潏荡,似乎把郡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了。

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

这不能不得益于王维诗歌语言的平淡自然而又体物精细。

画面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构图和谐、远近相映,加之以简驭繁,给人以美的享受。

曾编选《河岳英灵集》的殷璠读此诗说:“在泉为珠,着壁成画”④。

本篇被认为是王维融画入诗的力作之一。

(二)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王维是一个集大成者,不但诗才出众,而且绘画出色,他的画历来被收藏家视为珍品。

王维的画,富有田园风味,如陡峻的山,蜿蜒的栈道,美丽的村庄,茫茫雪景及各种奇态的植物。

同时,因为王维具有很高的诗学品味,因此他所绘的画诗味很浓,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而且作画时随兴所至,不受约束。

他画画时从不问四时,常将桃、杏、荷花绘于一图。

有时为了抒发心情,甚至将芭蕉树画于雪中。

比王维约晚百年的诗人张祜,在欣赏了当时已很罕见的王维山水画后,根据王维画意,作诗两首。

在诗中,张祜赞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⑤。

看到王维画中所画的晚秋的景色,顿觉寒气侵人,飞翔的鸥鸟栩栩如生。

想当时,王维也在这幅画中灌注了诗意。

北宋时著名诗人、词人秦观欣赏王维的名画《辋川图》时仿佛自己随着王维来到了辋川,游历了各处著名的风景点。

因为王维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结合起来描绘,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这是《辋川集》中的一首题画名作,名画与名诗相映成趣。

画面淡雅洒脱,青山翠竹,明月潺泉,一位歌者抚琴长啸,此时人、情、景三位合一,一片若隐若现的幽深的竹林,一声似有似无的琴声令人心旷神怡。

题画诗用字造句平平无奇,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画与诗都讲究意境,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如此空明澄静,弹琴长啸之人如此安闲自得,情景融为一体。

《竹里馆》只是《辋川图》中的一幅优美的画,其它各幅也是如此美丽。

王维的画,很重视结构技巧的运用。

他的《行旅图》:“下段岗峦起伏,溪水清澈。

一人牵牛马过桥,溪有三鸟,二飞一浮,峦头古树三株,断木一株,上段画平林一带,阁楼参差,右方林后藏村,遥山相望”。

它是对中国画传统的无层次散点透视手法的突破,是王维对中国绘画史在布局结构技艺上的又一贡献。

王维诗的画性及乐性就是王维特有的诗学特性。

王维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把自然美和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他吸收了绘画的诸多表现因素,王维诗的艺术特色,在绘画及音乐方面都显出了他独特的境界。

诗的立体感和生动美,除了在王维诗里面去寻求外,还在何处求之呢?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色彩美(一)光影交织的立体之美中国传统画对明暗对比的关注较少,但王维诗中却非常重视明暗对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后一句写出了日光投射,云影浮动在峰峦沟壑间所形成的明暗变幻,可见王维已注意到绘画中的明暗关系,并且自然的融入诗中。

另外,“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以光亮反衬幽暗,描写深林返照,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亮光,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一抹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这与绘画素描中的明暗对比不谋而合,整首诗在宁静的意境中掺进了一点鲜艳色彩,反而使宁静画面的印象更加突出。

诗人正是以画家所特有的敏感,才能握住了深林中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王维诗中所写之光,多为夕照之光,尤其好写月光。

可见其心态淡雅素净,盖月光之朦脓涵盖,有其特殊的静美。

中国诗歌中多用之,可谓之“月光文学”。

而王维诗表现此特色,尤为出色。

如“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丽日照残春,初晴草木新”(《郑果州相过》)。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二)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

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

他似乎对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写诗时,善于用一个高明画家的眼睛去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地描绘物象的色彩选用一个最能代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捕捉一种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诗中提供的色彩,绘制出一幅幅水墨淡雅的水画来。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漫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

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

“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