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研究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 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 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这表明高 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 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试题通 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 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 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 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 过程。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解题步骤 以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命题是历史选择题的最大特点,这 也意味着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做好历史题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如何较快地获取有效信息呢?现以 高考题为例,探究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巧解选择题的方法。 1.审出处——明主题 阅读材料时,除了注意材料正文外,也要特别留意材料的出 处。材料的出处一般都反映着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注意出处 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含义。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 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有着很大的作用。
4.挖掘认知的深度 所谓认知深度的挖掘,不仅仅指的是知识之间的综合, 更是指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 力的综合。在选择题上的体现就是辨识、理解、分析、推理 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 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宽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 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 更是一个巧活。 我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方向明确之后, 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精准落实好此事, 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 鉴于此,本书每一专题均优选全国卷高考真题,分别从 上述四个维度解读,体现了《三维设计》编委会的良苦用心, 具体请参阅各专题相关内容。
3.审转折——知重点 有时候,题干中往往会出现“但是”“但”“然而”“而” 等转折性的词语,虽然有的时候是要强调转折词之前的内容,但 更多时候是要强调转折词后面的内容。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根据 这些转折词准确判断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以便于抓住材料的重 点进行分析。
4.审选项——排绝对 历史材料选择题所给的材料往往讨论的是某个事情或 说明某个事物,都设定了相应的情境,一旦情境发生变化, 结论也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绝对化的表述一般来说 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选项的表述中,如果出现“一定、 绝对、无、都、完全、一点也不、全部、绝无可能、任何、 各个、总是、永远不”等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情况下都不 会是正确答案,除非在文段当中有明确的提及;相反,当考 生看到“可能、差不多、一般、偶尔、不多”等这些词的时 候,往往认为是正确答案的标志。基于以上的理由,在做题 时,可以用“相对”“绝对”的解题技巧来解题。
3.注重对史学素养的考查 这里的史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 实证”能力。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 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各种材料,是研究 和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由于史料庞杂,“所在多伪”,因此, 史料实证要求的解读史料不仅仅是准确全面,而更是要确定所 提炼信息的真实性。它体现的是一个推理、判断、分析、综合、 比较的思维过程,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体现,是选择 题主观化的典型体现。
2.延展知识的长度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展,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 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 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归纳 能力。从根本上说,这类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一种是小切 口的、微观通史;一种是大跨度的、宏观通史。
3.转换思维的角度 所谓思维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 传统认知,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 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 极影响。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 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
2.审省略——重关联 阅读材料时,我们大多能够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但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有的时候材料原文会 很长,但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哪一句开始摘录到哪一 句截止,其开头和结尾两句,必然要考虑为答题服务;而省略号 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 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命题特点——突出宽度、长度、角度、深度 1.拓展教材的宽度 所谓教材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 情境都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 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 “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这里的材料一是直接说明来源的;二是没有标明材料出 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的;三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 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 研究成果。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 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
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 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历史概念 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 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在学习掌握历 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个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 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与整理 历史主题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 题导向。如紧紧围绕“激荡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这一主 题展开,突出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历史观等这一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