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关于商品理论和实际业务水平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介绍商品学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足够的现代商品知识和商品管理知识,从而在实践中能准确评价商品质量,针对商品特性进行储运管理与养护,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商品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商品基本知识,比较全面的了解消费需求,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科学进行包装和储运,使商品质量得到保护;科学进行商品分类,利于物流管理现代化。
学生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主要职业能力目标:
1.能熟练检验商品的质量,并具备在国内国际贸易过程中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
2.掌握商品分类的方法,具备科学地商品分类的能力,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商品分类标志;
3.能够灵活设计、选用各种商品的运输包装、销售包装、防护包装;
4.能够针对商品特性进行正确的储运处理,在装卸商品过程中选择合理的装卸手段和装卸工具;
5.能够区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商品条形码,并能熟练计算商品条形码中的校验码。
三、参考学时
72学时
四、课程学分
4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评价方法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3.学习评价宜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
(三)教学条件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
2.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四)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2.通过工作任务的需求,从有利于各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出发,以够用为原则,设定能力目标、能力标准,引入学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训练。
3.教材要求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言表达要求文字平实、精炼、准确、科学。
4.应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尽量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录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文献、企业生产现场参观等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针对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内容;技术性强,学校能力达不到的内容;尚未开发但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相关教学内容,联合技术支持单位,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资料,逐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