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鲁文化与孝道)

齐鲁文化与孝道)

齐鲁文化与孝道王修智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把文化放在了与经济、政治、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号召全党全国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现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其中影响最久、最广、最深的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准则。

将这个理论和准则应用到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的关系,就是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以血缘、亲情为研究对象,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与忠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人民以纯朴真美的行孝方式,演绎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孝行典故。

自古以来,孝道文化在和睦家庭、凝聚家族、纯化民风、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运用辩证、发展和历史的观点,重新审视、开发、创新和利用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齐鲁文化经典关于“孝”的论述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

《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谓孝矣。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

”“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二、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孝道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不过是一个作地名,一个作人名。

关于“孝”字,《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

”《康熙字典》将“孝”列入“子部”,意为孝是子女们应做的事。

《说文》中又记“孝”字“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个字的组成是一个老人在庇护着一个孩子,也可解释为老人拉扯子女长大,或是子女在下面搀扶着父母。

孝观念的产生应在父系社会、父权制确立后,国家出现之前。

其基本前提有两个:一是一夫一妻制个体婚姻的确立,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

这个时间大约是距今5000年到4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后期,也是原始社会的后期。

传说中的伏羲、炎帝、黄帝距今约5000年,传说中的尧舜禹距今4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孝子就是舜。

可见在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孝的观念。

尧舜禹之后是夏商周。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

据考证,夏代已有祭祀祖先的宗庙。

《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自己吃的穿的很差,但祭祀祖先的祭品却十分丰盛。

夏三世太康失位,其子少康通过斗争又夺得了王位,继续夏的统治,恢复了祖业。

这种恢复本家族统治的做法,正是继承祖业“孝”的表现。

到了商代,有了文字记载的依据。

当时孝的内容有“享孝”和“追孝”两种。

“享孝”是在现实生活中奉养父母;“追孝”则是用祭祀的形式体现对死去的祖先尽孝道。

甲骨文中记载商代祭祀祖先的例子很多,目的多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灵对后人的保护。

西周时期,已明确出现了孝的观念。

《逸周书》的“宝典解·第二十九”,记载周文王对周公旦谈到“九德”,其中就有“孝子畏哉,乃不乱谋”的语句;“官人解·第五十八”章中,周公旦说到鉴别人的品德,可从父子关系方面着眼,“父子之间观其孝慈”。

在早期典籍《易经》、《尚书》和《诗经》里,都有关于孝的论述,孝的观念在当时已很流行。

《尚书·酒诰》中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意思是,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父母高兴。

《诗经》里的《大雅·下武》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意思是说,武王伐纣,是法则三后(太王、王季、文王)的孝行。

孝就是法则先祖,就是按先祖意思办事。

《大雅·既醉》也表现了相同的意思。

诗中说:“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大意为成王的臣下有孝子、孝行,对于这种孝子及其孝行,要在王朝中转相教导,加以宣扬,使人们效法。

从武王时所说的孝指法则先人,到成王时对于孝子、孝行的褒扬并加以转相教导,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对于先人和父辈加以敬养、侍奉的理念及其行为方式准则,孝已经有了明确的内涵。

春秋以来,西周形成的孝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的《左传》、《国语》里,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关于孝的思想。

如季文子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左传》文公十八年)不仅把孝与忠联系起来,作为吉德的内涵,而且提出了“孝敬”,以丰富孝的观念。

《国语》亦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

”(《晋语一》)由孝的观念演化为孝道,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他以前的孝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孝文化观和关于孝的行为规范原则。

他把养亲与敬亲结合起来,强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以敬把人与犬马之养区别开来,敬亲是人所独有的。

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把弟子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作为仁与礼的规范要求,并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述。

孔子虽未完全否定周代祖先崇拜的古老传统,但其着力点在于重视人事。

因而孔子重视孝的现实人伦道德意义,重视孝作为家庭道德的伦理内涵,使“善事父母”这一伦理规范意义的孝完全凸显出来。

孟子强调孝子不仅要养亲,而且要尊亲:“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万章上》)把尊亲与养亲相结合,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荀子则在孝道中强调道义的原则,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子道》)认为人们不仅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尊敬年长的人,对上顺从,对下诚恳,而且在君臣、父子关系中,要贯彻道和义的精神,这体现了孝的大义。

身体力行孔子的孝道并有所发展的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曾参。

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提出“夫孝,天下之大经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在孔子的指导下,曾子撰写了《孝经》。

这部书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被后世奉为行孝经典。

《孝经》以孔子思想为本,在承继以往丰富的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将其系统化并加以综合发展,集先前孝道文化之大成。

《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具体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孝经》中所反映的忠孝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所提倡的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思想,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养亲、敬亲、顺亲、礼亲、谏亲、光亲。

(一)养亲。

即子女对父母在生活的赡养,是孝的最起码的要求。

这应有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使其安度晚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可知子女养亲是孝的最低标准。

孔子回答子夏:“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论语·为政》)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食,父兄先享用。

二是尽力为父母做事,满足父母的要求。

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对待父母要使出全部力量来,这就是恪守孝道。

三是守候在父母身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守候在父母身边,是为了更好地尽子女之责。

四是关心父母身体健康。

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听说父母生病了,子女心中增添忧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喜的是父母已经这么高龄了,惧的是高龄以后便离死亡越来越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