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行为制度

法律行为制度

法律行为制度(二)
三、无效民事行为
(一)概念
1.特征
(1)自始无效
(2)当然无效
(3)绝对无效
2.部分无效和全部无效的关系
一般法律规定,如果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1)定金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的20%,超过部分无效。

(2)在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中,禁止债权人与抵押人或者出质人约定流质、流抵条款。

抵押权人(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抵押人(出质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质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

但这样的约定不影响整个抵押合同或质押合同的效力。

(3)民间借贷合同中关于利率的约定不能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无效。

(4)租赁合同中租赁期限不能超过20年,超过部分无效。

(二)种类
1.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例外】
(1)无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2)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处分零花钱的法律行为或者其他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3)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纯获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合同,直接有效。

除上述情形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2.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1)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免除);
(2)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例外】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3.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1)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如立遗嘱);
(2)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例外】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4.乘人之危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注意: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均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5.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他人”包括:国家、集体或第三人
6.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一切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相抵触的、违反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均属无效。

注意:“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例题-多选】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无效民事行为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
B.其无效需以当事人主张为前提
C.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D.其无效须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概述
1.发生原因:意思表示不自由或不真实
2.可撤销与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
(二)种类
1.重大误解
(1)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交易事项)产生错误认识。

具体包括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数量等的误解。

(2)表意人基于误解做出了意思表示。

(3)误解是由误解方自身的过失导致,并不是由对方欺诈所致,也不是因为误解方自身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

(这是欺诈与重大误解的根本区别)
(4)表意人因此受到较大损失。

2.显失公平
(1)发生原因:乙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

(这是显失公平与重大误解的重要区别)
(2)结果:双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3)时间点:判断合同是否显失公平应当是“订立合同之时”。

合同订立之后发生的情势变化,导致显失公平的,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3.乘人之危
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单方民事行为除外),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①一方乘对方处于危难之际
②逼迫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③严重损害对方利益
4.欺诈、胁迫
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以及单方法律行为为无效),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构成要件
①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事实(预告实施危害)
②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陷入恐惧)
③对方因错误认识(恐惧)作出不真实意思表示
④欺诈、胁迫具有不正当性(目的不正当、手段不正当、目的与手段结合的不正当)(三)撤销权
1.撤销权的性质——形成
2.撤销权的主体:①欺诈、胁迫的手段、乘人之危行为的受损害方;重大误解行为、显失公平行为的双方当事人。

3.行使方式:诉讼或仲裁
4.行使期限:1年,除斥期间
5.法律后果:①自始无效;②不影响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③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知识点总结】无效与可撤销民事行为
【例题1-多选】依我国法律,当事人对下列哪一合同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A.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B.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
C.因欺诈而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D.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
【例题2-单选】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始无效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亦称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C.自行为发生之日起1年内当事人未撤销的,撤销权消灭
D.法官审理案件时发现民事行为具有可撤销事由的,可依职权撤销。

相关主题